石光明
蒼山如海。車在山路行駛,猶如船行在波谷浪尖。行走山中,峰高坡陡,樹密花稀,綠色撲面而來,云氣飄逸而去。
這座山叫西山,在湘南臨武。雖與騎田嶺山脈的東山相鄰相望,西山卻屬九嶷山一脈,乃萌渚嶺支系,還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兩江源頭。
西山很多地方都有,最著名的是北京西山。楊朔的《香山紅葉》把西山貼上了紅葉的標簽,讓人一說起西山,便是對滿山紅葉的期盼。這次去臨武西山,心想,初夏時節紅葉是斷不會有的,心里難免惆悵。
紅葉無緣看到,我卻見到了夢寐以求的瑤族長鼓舞。
在森林覆蓋率近百分之六十的湖南,西山森林公園并不算最出色的,卻是最具特色的一個,因為這里有臨武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也是湖南最早設立的瑤族鄉,今年恰好是設鄉70周年。西山瑤族鄉,本地人習慣稱作“西瑤”。
瑤族長鼓舞。 通訊員 攝
西山深處,山勢平緩了,目的地桃源坪就坐落在這片高山臺地。這是一個典型的南嶺山區瑤鄉傳統村落,青山環繞,溪水潺潺,土墻木構房屋依山就勢,錯落有致。
村中一棵高大的古樹吸引了我們。樹干筆直,樹影婆娑,綠枝團簇。“這是紅豆杉,桃源坪的鎮寨之寶。”森林公園管理處的小鄧告訴我們,頓了頓說,“紅豆杉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樹種,我們又叫它植物大熊貓。”據說,紅豆杉對生長環境非常挑剔,很難存活。西山的高海拔氣候生態環境,恰恰適宜它生長,現在村里已成片繁育紅豆杉幼苗,準備大面積栽種。
仰慕了紅豆杉,又參觀瑤家米酒坊。小鄧故作神秘,說道:“西山米酒是臨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臨武人走親訪友送禮佳品,人們譽為湘南貢酒。”進門一看,高高的蒸鍋冒著熱氣,正在蒸米。一位勞作的瑤家女子笑吟吟地說:“西山米酒就是用自種自吃的粳稻米釀的。”原來除了富含有益微量元素的水質,這便是西山米酒的獨特之處。她掀開一口大缸的木蓋讓我們看,“這缸酒已發酵兩天,快成了。”只見缸內中間塌陷,泛出淡黃酒液,一股香甜味飄逸而出,讓人微醺。
轉過幾個屋場,來到一戶人家,屋前空坪擺了一張方桌,幾米開外是一排條凳,心里暗忖,主人會用什么招待客人?小鄧招呼大家坐下,“好戲就要開場了。”幾個身著瑤族服飾的漢子和女子從屋里走出,二位盛裝女子手持造型精致的長鼓,登上方桌,四位漢子各持打擊樂器,站立一旁。鑼鼓聲起,女子隨鼓點節奏而舞,一會高樁(半蹲),一會矮樁(全蹲),一會屈膝,一會擰身,走角換位,貼身而過,輕緩緊湊,活潑持重。這是瑤族長鼓舞中最富特色的“桌上長鼓”,又叫“高臺長鼓”。
早聞瑤族長鼓舞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既是國寶級文化遺產,也是瑤族群眾最喜愛的文化藝術形式。瑤族長鼓舞源遠流長,據說起源于祭奠盤王的禮樂。《搜神記》說:“……扣槽而號,以祭盤瓠,其俗至今。”瑤族經典《過山榜》載:“長腰木鼓……兒孫連手抱臂,呵呵跳唱,作樂三天三夜,驚天動地。”隋唐時,瑤族先民幾乎生活在湖南全境。盛唐之末,杜甫游洞庭泛湘江,有詩寫照:“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北宋神宗熙寧年間開梅山后,一位叫吳居厚的官吏到梅山推行新法,以詩記錄了當時梅山瑤民生活習俗:“迎神愛擊穿堂鼓,飲食爭持吊酒藤。莫道山中無禮樂,百年風俗自相承。”詩中的“穿堂鼓”便是瑤族長鼓。
長鼓舞的舞蹈語言十分豐富,將瑤族的歷史、藝術、文化、信仰有機匯合,反映了瑤族同胞生產生活習俗和原始宗教信仰。我問為首擊樂的漢子,這一套長鼓舞表達了什么內涵?漢子虔誠地告訴我:他姓盤,村里瑤族大都姓盤,屬于過山瑤。過山瑤是瑤族的重要支系,因“耕作一山,則移一山”的游耕文化特征而得名。西山這一支是明朝中葉,正德二年(1507年)從嶺南廣西賀縣受命幫助殺賊剿匪過來的,功成后落地定居西山。剛才表演的長鼓舞展示了先民定居之初修屋蓋房的勞動情景。那棵古紅豆杉就是當時栽下的,它見證了桃源坪五百多年的風雨春秋,村民們奉若神靈。
從西山回來不久,同行的畫家發來了一張微信圖片,打開放大看,好一幅丹青國畫,滿山紅葉的西山躍然紙上,山峰紅葉簇擁中是錯落散布、炊煙裊裊的瑤家房舍,題頭是“西山秋韻”。我沒與畫家透露心曲,但心有靈犀,他的畫圓了我對西山紅葉的夢。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