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帙恒
提起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先驅,大家或許最先想到的是侯德榜,而未必聽過范旭東這個名字。這位杰出的湖湘子弟,率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制堿廠,他的總工程師便是發明了侯氏制堿法的化學家侯德榜。
斯人已逝,濤聲依舊。近日,歷史學博士江峽創作的《煮海的人:范旭東傳》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繼《力從平地起,心向實處行:范源廉傳》之后,江峽推出的范源廉胞弟范旭東的傳記。
范旭東,1883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湘陰,6歲喪父,靠母親洗衣維生。13歲入湖南時務學堂,受維新思想影響,后因戊戌政變隨兄范源廉流亡日本。初學醫學,后因日本校長嘲諷“俟君學成,中國早亡矣”,憤而改學化學。1908年考入京都帝國大學化學系,畢業后留校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的消息傳來,范旭東當即決定回國。由梁啟超推薦進入財政部,在北洋政府北京鑄幣廠負責化驗分析,后因不滿腐敗辭職。1913年赴歐洲考察鹽政,范旭東目睹西方工業先進與中國鹽業落后,由此而對精鹽制造及鹽的工業用途產生了濃厚興趣,決心創辦民族化工。
新舊交替,風云際會,“煮海的人”登場。
坐落在渤海之濱的天津市塘沽區,扼海河之咽喉,素有“京畿門戶”之稱,擁有豐富的海洋化工資源,百里鹽田是聞名世界的“長蘆鹽”生產基地。1914年, 范旭東在天津塘沽創辦了久大精鹽公司,這是中國第一家采用現代工藝從海水和鹽鹵中提煉出高純度精鹽的企業。
中國古代鹽業生產多靠“煮海”——把海水煮干取鹽,而范旭東用現代化設備和科學技術“煮海”,徹底改變了傳統落后的鹽業生產方式。公司生產出高純度精鹽,迅速打破洋鹽壟斷,開啟國產精鹽時代,為民族工業奠定基礎。
當時,國內稍有工業思想的人,無不以生產純堿為當務之急。1913年,范旭東在歐洲考察鹽務之際,屢欲考察以鹽制堿的工業,均遭拒絕。
面對技術封鎖、資金短缺和列強擠壓的困境,范旭東仍堅持“實業救國”,于1918年創立永利制堿公司,在塘沽辦成亞洲首座純堿工廠。
1926年6月29日,在侯德榜等的努力下,永利終于生產出純凈潔白的合格堿,全廠歡騰。范旭東給產品取名“永利純堿”,以區別于“洋堿”。這年8月,在美國費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永利純堿榮膺大會金質獎章,被贊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征”。
從鹽到堿,范旭東逐步構建“永久黃”化工體系,即永利堿廠、久大精鹽公司和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合力推動中國化學工業發展。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范旭東帶領企業遷至重慶和四川,堅持生產,不僅滿足了抗戰需求,還保存了民族工業的命脈。1943年,他還提出“十廠計劃”,謀劃戰后化工體系建設,并在重慶發起成立建業銀行以解決資金困難。
然而,1945年10月4日,范旭東因急性肝炎病逝于重慶,年僅62歲。毛澤東在得悉范旭東去世后曾題詞“工業先導,功在中華”。范旭東的親密戰友、侯氏制堿法的創始人侯德榜對他敬仰不已,感念稱:“范先生乃工業斗士,建設導師,不僅公司之領導,實民族之英雄。”
《煮海的人:范旭東傳》全書講述了范旭東的四個人生階段,從少年時代在湖南長沙求學、生活,青年時代到日本留學,到學成回國在民國北洋政府工作,直到興辦鹽業、化工,報效國家。作者以詳實的史料和生動的筆觸,展現了范旭東面對技術封鎖、資金短缺和列強擠壓,仍堅持“實業救國”的信念,最終打破西方壟斷,一舉奠定了中國化學工業發展的基石。
本書將范旭東諸多傲人的成就和日常的事跡,用清晰的結構和清新流暢的語言呈現給世人,不僅更好地彰顯了這位湘楚俊才的才情偉業,也彌補了史學界對他缺乏的應有關注。
鹽粒雖小,卻是民族自強的基石;煮海為鹽,以實業之火淬煉中華脊梁。范旭東之名與“煮海”永鐫,留給了后人無盡的精神財富。
責編:伍鏌
一審:伍鏌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