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盈旗
常德漢劇高腔傳承保護中心精心創作的戲歌《漢韻》,在“百團百角唱瀟湘”競演中獲得“十佳節目”獎,主唱袁金霞獲“優秀演員”獎。常德漢劇高腔六百年的流韻,以戲歌的形式被喚醒。
常德漢劇的根脈深扎鄉土,它在本地祭祀歌舞基礎上,吸納明代弋陽腔、青陽腔等聲腔養分,六百年間生生不息。《漢韻》便循著這時間長河鋪展敘事:從“歷史長河中亮相”到“今天的舞臺上閃光”,再到“續寫非遺新樂章”的展望,滿是對傳統的溫情,極富節奏感與音韻美。
歌詞兼具節奏美與文化意涵。“滔滔沅水唱出了常德漢劇高腔”,詞作者以沅水喻文脈,道盡水土滋養;“宮商徵羽,管弦悠揚。生旦凈丑,粉墨登場”,四字短句濃縮了漢劇的音樂、伴奏、行當、表演形式的特點;“《思凡》《祭頭巾》也曾登上大雅之堂”,則細數經典榮光。這般凝練,讓人想起《說唱臉譜》的傳播力。若《漢韻》能走進校園,必能讓這門非遺更廣泛地扎根。
作為戲歌,《漢韻》巧妙融合了漢劇高腔元素與現代作曲技法。開篇“六百年前一聲唱”便先聲奪人。節奏上使用附點推進,旋律上從sol到do四度跳進,在“聲”字上出現全曲最高音f3,立馬休止,將情緒控制住,然后七度大跳下行到g2“唱”字上,由弱漸強,級進上行甩腔。在演員袁金霞高亢蒼勁的嗓音演繹下,將六百年滄桑盡展。
“按字行腔”是常德漢劇的特色,《漢韻》對此尤為講究。如第一段“宮商徵羽,管弦悠揚。生旦凈丑,粉墨登場”和第二段“新人輩出,梅花綻放。推陳出新,步履鏗鏘”唱詞結構一致,旋律與節奏上句相同,下句因個別唱詞聲調不同而進行變化,從而達到因字行腔,腔隨韻轉。主歌中“管弦悠揚”的“弦”與“梅花綻放”的“梅”同屬陽平,均用la到do的小三度上行,卻因字位微調而各有韻味。這種因字生腔的巧思,讓歌曲既守傳統,又易懂易記。
作曲家賀綠汀說過“重復就是力量”,因為重復能夠加強音樂形象的記憶性。《漢韻》副歌第一部分,曲作者用重復歌詞后四個字的方式,采用模仿復調的手法,讓主唱與伴唱形成二聲部合唱,并且讓主唱和伴唱交換位置,使旋律更加有層次、有支撐,富有張力,讓“漢劇高腔源遠流長”和“漢劇高腔神采飛揚”情感抒發酣暢淋漓。
常德漢劇的音樂伴奏,素稱“場面”。管弦樂為文場,打擊樂為武場,統稱“文武場”。正所謂“場面半臺戲”,這些文武場面在《漢韻》的音樂中都有體現。有意思的是,《漢韻》在前奏中有一段加入人聲合唱,使情緒更加激昂,場面更顯輝煌莊重。在其他姊妹戲曲中也有類似的幕間合唱表現形式,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在他的《第八交響曲》中也通過人聲與樂隊的對話實現“聲樂交響詩劇”的創新,啟發了20世紀大型合唱交響曲創作。我們不由感嘆,這種贊頌人類精神和力量的藝術表達,是可以跨越時空、跨越藝術門類的,是藝術審美體驗的共同性。
在舞臺的調度與編排上,《漢韻》緊緊圍繞“傳承”的主旨。開篇留聲機傳出的經典唱段里,師父教小學員練功的場景漸顯;背景主屏延伸出紅藍色波浪,流轉間閃過漢劇傳承者的歷史影像;臺上行當扮相、經典角色次第亮相,無不訴說著六百年的堅守與新生。
一曲《漢韻》,既是對過往的回望,更是對未來的邀約——讓常德漢劇高腔,在戲歌的新韻里,繼續流淌下去。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