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整合四家公立醫院資源,借力外籍專家,高標準建設病理診斷中心
——“家門口”暢享國際診療服務
位于昭山腳下的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通訊員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彭婷
說到癌癥,幾乎人人“談癌色變”。一個人是不是得了癌癥,是早期癌癥還是晚期癌癥,主要是病理醫生說了算。
然而,我國病理醫生數量嚴重不足。全國病理醫生總數約2萬人,保守估計缺口近4萬人。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城市,湘潭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全市病理從業人員僅62人,其中診斷醫師33人。數十人的隊伍,要為全市近300萬人服務,難度可想而知。
不僅如此,各家醫院病理診斷水平參差不齊,這讓臨床醫生很為難?!皩τ谝恍┮呻y病例,出具的病理診斷報告常常寫著‘考慮某某病’‘不排除某某病’‘建議上級醫院會診’等模棱兩可的字眼?!毕嫣兑幻⑨t院臨床醫生告訴記者。
最終,患者要么被要求重新取標本化驗,要么標本被送到外地大醫院檢驗,既花時間,又費錢。
如何破解難題?湘潭邁開了探索的步伐。
病理醫生“抱團”,破解資源不足、水平不齊難題
放眼全國,2011年,浙江寧波大膽改革,整合市屬6家三甲醫院病理人員、設備,組建寧波市臨床病理診斷中心。這是國內首家政府舉辦、獨立設置、區域服務的專業病理診斷中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湘潭向寧波“取經”,將湘潭市中心醫院、市一醫院、市二醫院、市三醫院的病理科資源和人員全面整合,統一管理,集中辦公,成立一家嶄新的醫療機構——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
每天上午,位于湘潭高新區昭山片區的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格外繁忙。
專門的醫療運輸車從湘潭市中心醫院、湘潭市一醫院、湘潭市二醫院、湘潭市三醫院(湘潭醫衛職院附屬醫院)4家公立醫療機構收取病理標本后,一路駛向病理診斷中心。藍色箱子里的每一份標本,都有自己的專屬“身份證”。到達病理中心后,病理技術人員第一時間核對標本信息,確認無誤后簽收,掃描上傳系統。
通過病理資源全面共享、人員同質化培訓、質控同質化管理,實現報告結果互認,今年上半年,4家醫療機構病理重復檢查率同比下降30%,患者等待時間縮短50%以上。
“抱團”后,人員并未增減,技術如何提升?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與第三方專業機構湖南新途病理檢驗有限公司“牽手”合作。“湖南新途聘請了很多外籍病理學亞專科專家,我們依靠其先進的技術,實現與國際接軌,提高病理診斷整體水平。”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主任、湘潭市中心醫院院長吳勇軍說。
國際會診助力,精準診斷挽救患者生命
8月21日8時,湘潭市中心醫院病理醫生吳娟坐在顯微鏡前,開啟一天的工作。鏡頭下的病理切片通過鏡頭40倍、100倍乃至400倍放大,打開復雜的世界。
“400倍下,不同組織的細胞形態大不一樣。比如正常肺泡上皮細胞是薄薄的一層,變成腫瘤細胞后,會密集地排成幾層,擠在一塊。”吳娟形象地描述,這時候看到的腫瘤細胞“很大也很丑”,這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今年初,吳娟就發現一份“很大也很丑”的病理標本。標本的主人陳玲玲是一名18歲女孩,在某醫院檢查后,被診斷為淋巴結發炎,但抗感染治療并未起效,心急的她趕緊到湘潭市中心醫院求助。
醫生切取陳玲玲的頸部腫物活檢,顯微鏡下,患者淋巴結結構已被大小不等的淋巴濾泡替代。吳娟說,這些濾泡內外一致,結構彌漫且擁擠,這一切都指向了惡性腫瘤——淋巴瘤。
然而,進一步病理分析卻“矛盾重重”:腫物雖兼具多種淋巴瘤亞型特征,卻又與任何一種最常見類型的表現不相符。該院病理科主任李智信迅速將陳玲玲的信息上傳至國際會診系統,對接美國紐約大學淋巴瘤專家劉志廣教授。
不到24小時,劉志廣在線完成閱片,診斷為“兒童型濾泡性淋巴瘤”。李智信告訴記者,這種病罕見且特征獨特,需要經驗極其豐富的病理醫生才能確診。
外籍專家的意見撥云見日,同時還帶來一個充滿希望的消息:這種淋巴瘤十分“友好”,生存率極高。根據陳玲玲的情況,醫生建議她先觀察,目前不需要抗腫瘤治療。
醫生的話,讓陳玲玲的生活迎來曙光。她的家人由衷感慨,不要到北京、上海等大醫院轉診,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國際專家病理診斷服務,是真正的好事、實事!
與陳玲玲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湘潭縣晚期胃癌患者吳寧希。今年,他在市內一家二級公立醫院就診后,通過胃鏡獲取病變部位組織標本,送到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分子檢測結果顯示,這是一種很少見的胃癌亞型。通過國內專家復核,外籍胃腸亞專科專家徐如良遠程會診,建議靶向藥治療。
如今,吳寧希定期在鄉鎮衛生院購買靶向藥,還有醫保報銷?!皼]想到在二級醫院看病,不用多花錢,也能享受國際專家服務!”吳寧希欣慰地說。
吳勇軍介紹,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共有5名外籍病理專家常駐指導,實時提供疑難病例會診咨詢,中心還與26名外籍亞專科病理專家建立國際遠程會診聯系。今年,該中心已完成標本檢測近5萬例,診斷準確率接近100%。
醫生能力躍升,從“全科”邁向“亞專科”
8月10日,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湖南新途聯合承辦的“健康中國基層慢病綜合管理賦能工程——淋巴瘤專科人才能力提升項目”在湘潭舉行。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醫療機構淋巴瘤臨床及病理專家齊聚一堂,開展學術分享。疑難病理鑒別診斷讀片環節,大屏幕上展示著復雜的數字病理切片圖像,病理專家引導大家從細胞形態、組織結構及免疫表型等方面細致觀察分析。
來自湘潭市三醫院病理科的曾伯文十分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他早早到達會場,一上午做了好幾頁學習筆記?!白詮呐c其他醫院的同仁集中統一辦公,感覺每天接收的知識、學到的診斷技能都是新的?!彼f。
曾伯文所在的湘潭市三醫院是一家二級公立醫院,病理科醫生僅他一人。他告訴記者,過去,他“從頭看到腳”,沒有精力深鉆某一領域,每天“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加上很多病人選擇到大醫院治療,他甚至連看到復雜病理切片的機會都沒有。
今年初,他從湘潭市三醫院來到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接觸了更加先進的病理診斷設備,直言“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遇到湘潭市中心醫院、湘潭市一醫院兩家三甲醫院的疑難病例,他會主動參與讀片討論;碰上外籍專家學術講座和交流,他更會積極參加。
提升能力,共同進步。這正是湘潭整合4家公立醫院病理力量,與國際接軌的初衷所在。吳勇軍介紹,湘潭市醫療聯合體病理診斷中心聘請的外籍專家,組建了5個亞專科團隊,已累計開展3次線下國際交流。如今,這里每周平均有20例疑難病例,通過駐診國外專家或亞??茋H遠程會診確立診斷。“目的就是要從‘大病理’的粗放時代,走向‘病理亞??啤木毎l展時代,讓老百姓獲得更加精準的治療?!彼f。
湘潭市衛健委主任馬金輝表示,將瞄準“建設具有國內一流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的病理診斷中心”目標,把整合范圍從4家公立醫院擴大到全市醫療機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共享,實現市、縣、鄉三級病理服務網絡全覆蓋,解決基層病理診斷能力薄弱問題,打造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湘潭樣板”。
■短評
以資源整合破題 用機制創新惠民
彭婷
病理學被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奧斯勒稱為“醫學之本”。鐘南山院士指出,病理科和病理醫生的水平,是醫院醫療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病理科的發展水平和能力建設,對于提升整個醫療系統的質量至關重要。
湘潭整合4家公立醫院病理力量,與國際接軌,高標準建設病理診斷中心,為破解醫療資源不均、水平參差不齊等難題提供了創新樣本。這一探索,不僅體現了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的改革智慧,更彰顯“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思想。
這一改革,抓住了醫療資源“碎片化”的關鍵癥結。湘潭通過人力、設備、管理集約化配置,實現“1+1>2”的聚合效應。病理醫生從“單兵作戰”變為“集團作戰”,既緩解人才短缺壓力,又通過同質化培訓提升整體水平。這種資源重組,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體制機制創新產生的“化學反應”。
從民生視角看,改革直擊群眾就醫痛點。國際遠程會診平臺的搭建,讓疑難病例在“家門口”就能獲得權威診斷;檢查結果互認機制,大大減輕患者經濟和時間負擔。重復檢查率下降30%、診斷準確率接近100%……這些數字背后,正是百姓實實在在的就醫獲得感。
這種模式,也為分級診療提供支撐。當鄉鎮衛生院的標本也能獲得三甲醫院的診斷質量,當二級醫院的醫生也可以參與頂尖專家會診時,醫療資源的“水位差”自然得以消弭。
湘潭的醫改經驗啟示我們:破解看病難,既要加大投入補短板,更要通過制度創新盤活存量。這種以資源整合推動服務升級的改革路徑,對于進一步深化醫改,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