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更“輕松”,中高端自行車價格跳水|“消費視窗”專欄
記者走訪長沙多家門店發現,部分車型降價超5000元,“以租代買”成為消費新趨勢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賈凱清 陳星源
“上個月剛入手,這個月就降價!”近期,社交平臺上關于中高端自行車“跳水式”降價的討論持續升溫。曾經身價動輒上萬元的中高端自行車,如今紛紛“走下神壇”。連日來,記者走訪長沙多家自行車門店發現,各大中高端自行車品牌已陸續開啟降價模式,部分車型最高降幅達5000元。中高端自行車價格為何大幅下調?未來市場又將呈現怎樣的發展態勢?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現象:自行車價格大降,有店家稱已達“地板價”
“自從品牌官方宣布降價后,現在賣車基本沒什么利潤了。”在位于芙蓉區萬科金域藍灣的美利達自行車店內,一位老板告訴記者。門店內,公路車、山地車等各種品類的自行車琳瑯滿目。其中,擺放在顯眼位置的公路車“斯特拉卡本”的標價牌顯示,該車型已降價2000元。
“不單單是這一款,很多車型都在降,像原價賣到13800元的銳克多5000,現在只賣7800元了。”老板表示,以前消費者來店里購車都會贈送一些配件,但如今多數車型價格已降至“地板價”,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贈品也不得不取消。
在捷安特自行車長沙火星店,老板告訴記者,當前降價主要集中在老款車型,新品定價本身就較為親民。“現在的自行車配置更高了,價格卻沒有上漲,是騎行愛好者入手的好時機。”老板介紹道,店內一款新車型麗以芙AR4-GC售價4298元,目前僅剩一輛,十分搶手。
“我們品牌車型的直接降價幅度雖不算特別大,但可疊加的優惠活動比較多。”老板邊說邊指向一款售價24800元的碳纖維山地車,在捷安特官方APP上累積騎行里程達到300公里后,消費者即可獲得一張4000元的優惠券,“相當于2萬元就可以拿下這款頂配的山地車了。”
走進長沙薈聚購物中心的迪卡儂門店,貼有“特惠”標識的自行車區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駐足。剛高中畢業的小楊就是其中一員,她告訴記者:“一直想擁有一輛山地車,聽說最近品牌自行車降價幅度很大,就和爸爸一起來店里看看。” 小楊看中了迪卡儂的經典公路車RC100:“之前了解的時候價格還要1800元,現在只要1500元,而且還能疊加優惠券,這個價格很合適!”
原因:騎行熱降溫,庫存積壓被迫降價
是什么讓高端自行車的身價大幅“縮水”?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行業熱度集中消退與品牌競爭導致的庫存積壓,共同促成了當前的局面。
前幾年,隨著騎行這一小眾愛好迅速“破圈”,不少消費者紛紛加入騎行行列,自行車行業一度呈現產銷兩旺的繁榮景象。這也推動廠商加大生產并推出自有品牌,包括捷安特、喜德盛等品牌在內的門店都在迅速擴張。
“市場就這么大,自行車也不是消耗品,品牌多了,車店多了,騎車的人沒變,競爭起來就開始卷價格了。”一位經銷商道出關鍵。
這一現象也得到了業內專家的印證。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文玉介紹,2024年上半年,中高端運動型自行車銷售受“騎行熱”帶動大幅上漲,自主品牌中高端產品銷售增長超20%。然而,從2024年8月起,消費需求逐步降溫,進入2025年后市場趨于理性。
其中,國外高端自行車品牌受到的沖擊格外明顯。記者瀏覽電商平臺發現,近年來國產自行車品牌發展迅猛,例如喜德盛和瑞豹,其配置與國際大牌相當,價格卻親民很多。一輛配置良好的喜德盛自行車僅需三四千元,而同配置的進口產品價格往往翻倍,甚至高達上萬元。
面對庫存高企和需求減弱的壓力,不少品牌被迫降價促銷消化庫存。這一現象導致部分企業利潤被嚴重壓縮,行業盈利能力在高端板塊呈現明顯分化。
展望:自行車消費回歸理性,“以租代買”成新選擇
從消費端來看,騎行風潮退去后,不少人也開始重新思考購買自行車的必要性。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時間推移,消費者不再盲目跟風購買高價自行車,而是更加注重產品的性價比和實用性。
“前幾年跟風買的自行車一直在家里吃灰,索性把它賣了,偶爾想騎的時候就去租一輛。”市民李先生向記者展示手機里的租車記錄。記者也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在鴨嘴公園、松雅湖、磨盤洲等長沙熱門騎行地周邊都有不少提供租車服務的門店,且租金十分親民——只需三四十元,就能租用專業山地車騎上兩三小時,讓業余愛好者也能過把癮。
多項數據和趨勢顯示,中國自行車消費市場正從過去以“銷量導向”為主,逐步轉向以“結構優化、品質升級、智能體驗”為核心的發展新階段。消費者對品牌、配置和服務的關注度提升明顯,未來高端市場將不再單靠性能拉動,而更多依賴“品牌價值+用戶體驗+社群文化”三重驅動,這也使“騎行+健身”“騎行+社交”“騎行+旅游”等融合消費場景不斷發展。行業數據顯示,競賽型、山地型、自行組裝型等多樣化品類需求穩定增長。
此次中高端自行車價格的全面調整,是市場供需關系轉變與消費觀念趨于理性的結果。隨著“以租代買”等靈活消費模式的普及,自行車消費未來將不再盲目追逐高端與品牌,而是更注重實用價值與騎行體驗本身,走向更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