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創,32家參賽企業獲信貸支持3.65億元——
讓“金種子”破土成林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銘俊
8月28日,2025年湖南省(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啟動。從報名的332個國際項目、3670個國內項目中脫穎而出的36個優秀項目,將參與角逐。
十二載砥礪前行。湖南省創新創業大賽自2013年啟動后,今年首設國際賽道,國內項目報名數也再創新高。
賽事熱度為何持續高漲?賽事又將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讓優秀項目落地生根、發展壯大?記者進行了采訪。
兩條國際賽道匯聚16個國家和地區的項目參賽
當天,在長沙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舉行的總決賽分小微組、成長組、國際組進行。
國際組為今年新設。“文化與科技融合”和“生物醫藥”兩條賽道匯聚了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332個國際項目報名參賽。
“這是我們第一次來湖南,這里有很多科技創業公司,創新創業氛圍非常濃厚。”JIA ZHUNAN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孵化的一家醫療科技公司,團隊攜用于疾病診斷的呼吸檢測技術晉級總決賽。
該技術主要用于肺癌、肺部感染疾病的檢測,背后依托的是公司專有的人體呼氣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數據庫及AI數據分析算法。在新加坡國立癌癥中心進行的臨床試驗顯示,其在肺癌檢測中的靈敏度為86%、特異性為82%,優于現有技術。
公司通過新加坡一家科技孵化器公司得知了大賽并第一時間報名參與。“想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產品和技術。”JIA ZHUNAN介紹,通過參賽,他們在湖南結識了很多創業圈的伙伴,“這對拓展中國市場的業務會很有幫助。”
當下,湖南文化和科技融合浪潮涌動。另一條“文化與科技融合”國際賽道,也吸引了曾為北京冬奧會提供贊助支持的人工智能AR眼鏡企業,開發納米新產品并將其應用于文物保護的芬蘭企業等參賽。
此外,顯著提升顯示屏導電性能與光學性能的薄膜核心材料,破解傳統穿刺手術難題的智能手術機器人……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本屆大賽的國內項目也精準對接了湖南“4×4”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
核心團隊來自北京大學、今年剛剛創建的炎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便通過鈣鈦礦新型太陽能電池項目晉級小微組總決賽。
這類電池有弱光發電能力強、適配場景廣的特點。它可替代5號、7號干電池,應用于計算器、遙控器等日常電子設備。在大型商超等零售場景中,搭配該電池的電子價簽,無需反復充電便可實現持續供電,大幅降低運維成本。
“隨著技術成熟,公司產能也將逐漸擴大,我們希望項目在湖南扎根生長。”公司聯合創始人彭宗陽道出了眾多參賽者的共同心聲。
32家參賽企業已獲信貸支持
以賽引才、以賽促創、以賽招商,讓創新種子在湖湘沃土生根發芽。這是賽事連續12年舉辦的初衷。
比賽現場,由技術、創投等領域的專家組成的評委組既從技術和產品、商業模式、實施方案等維度對項目進行評分,又從專業視野為項目落地提供思路和好點子。
大部分參賽企業有“輕資產、弱擔保、高技術”的特征,大賽便為企業提供金融對接、政策賦能等服務。
省科技廳副廳長周斌介紹,12年來,大賽累計吸引了2.7萬余家企業參賽,通過科技計劃立項支持企業1239家,扶持資金2.1億元,撬動社會投融資超130億元,銀行授信240億元。
歷屆參賽企業中,湖南華曙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飛沃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沿著“小微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的路徑成長,長沙天儀空間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長沙行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當年的小微企業成長為行業領軍企業和隱形獨角獸企業。
“今年,我們已為參賽企業預留授信超50億元。”長沙銀行副行長王偉華介紹,目前該行已走訪今年的參賽企業262家,為其中的32家參賽企業提供3.65億元信貸支持。
記者獲悉,本屆大賽還將為不同類別參賽企業,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務。面對種子期、初創期企業,將以人才、投資為切入口,鋪好創新創業孵化“最初一公里”;面對成長期企業,將以專利、項目為切入口,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