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王蒙《夏日山居圖》(局部) 縱118.4厘米、橫36.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周樹龍
處暑漸近,暑氣未減,陽光炙烤著大地,蟬鳴聲此起彼伏。此刻,若能躲進一片清涼的山水之間,該是何等愜意。七百年前,元代畫家王蒙就用他的畫筆,為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避暑勝地——《夏日山居圖》。這幅畫作縱118.4厘米、橫36.5厘米,紙本墨筆,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并稱為“元四家”。他出身書畫世家,外祖父趙孟頫是元代畫壇的領袖人物。在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王蒙從小就展現出非凡的繪畫天賦。與許多文人畫家不同,王蒙不僅擅長繪畫,還精通詩文、書法,是一位真正的通才。他的山水畫以繁密見長,構圖飽滿,筆墨蒼潤,在元代畫壇獨樹一幟。有趣的是,王蒙晚年隱居黃鶴山,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這種隱逸的生活態度也深深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
《夏日山居圖》創作于王蒙晚年,那時他已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對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元代社會動蕩,文人多懷才不遇,王蒙選擇隱居山林,寄情山水。這幅畫正是他內心世界的寫照,表達了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畫中幽深的山谷、潺潺的溪流、掩映的茅舍,無不透露著畫家對理想生活的追求。據說王蒙作此畫時正值盛夏,酷暑難耐,他便用筆墨構筑了這個清涼世界,既是對自然的禮贊,也是對現實的超越。
展開畫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層巒疊嶂的山峰,郁郁蔥蔥的樹木幾乎占據了整個畫面。王蒙用他特有的“牛毛皴”技法,將山石的紋理刻畫得細致入微,仿佛能觸摸到那些粗糙的巖石表面。畫面中部,幾間茅屋掩映在樹林之中,一位隱士正倚窗遠眺,享受著山間的清涼。溪水從山間蜿蜒而下,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點點波光。最令人稱奇的是,盡管畫面構圖繁密,卻絲毫不顯擁擠,反而給人一種深邃幽遠的感覺。這種“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構圖方式,正是王蒙的拿手好戲。
在技法上,《夏日山居圖》展現了王蒙晚年的成熟風格。他獨創的“解索皴”和“牛毛皴”在畫中得到了充分運用,那些細密如牛毛的線條,既表現了山石的質感,又營造出濕潤氤氳的氣氛。墨色的運用更是出神入化,濃淡干濕變化豐富,近處的山石以濃墨重筆繪就,遠處的峰巒則用淡墨輕染,形成了強烈的空間感。樹木的畫法也別具一格,枝葉交錯卻不雜亂,仿佛能讓人感受到山風吹拂時樹葉的沙沙作響。王蒙還巧妙地留出了幾處空白,代表云霧或水面,使畫面透氣而不沉悶。
站在《夏日山居圖》前,時間仿佛靜止了。七百年的歲月不僅沒有消磨掉這幅畫的魅力,反而讓它更顯珍貴。王蒙用他的筆墨創造了一個永恒的清涼世界,讓后世的人們得以在喧囂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方心靈的凈土。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