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衛
六月六日,是侗家人世代相傳的佳節。每逢此日,寨子里的人們紛紛將三親六戚邀約攏來,聚在一起喝些小酒,唱起悠悠侗歌。這般習俗如何起源,寨中老人亦講不分明。但嘗新物、曬家譜、趕坳場這些固定活動,如同溪流滲入石縫般浸潤到了祖輩的骨骼,又流進我們的血脈之中。于我老家,最盛大的便是曬家譜。
寨里人講,六月六曬家譜,緣起于《西游記》里唐僧曬經的故事。另一說:宋真宗趙恒曾得天賜一卷書,珍重秘藏。為避霉蛀之患,每年六月初六,必將此寶捧出曝曬。此后讀書人紛紛仿效,是日亦攤開書卷畫軸,任陽光親吻撫摸。于是民間亦將家譜請出,恭敬承托于日光之下。老話道:“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炎陽似火,陽氣鼎盛,此日晾曬,便可驅除晦暗蟲蛀,護佑一族老小平順安寧。
憶起兒時,每逢此日,父親必先點燃三炷檀香,裊裊輕煙如溪水般在堂屋中流淌。而后凈手,那皂香便如一種無形印記,滲入他掌心的紋路里。待他小心翼翼捧出那套線裝老譜,金黃綢緞包裹著,像一捧沉睡的舊日光陰。父親神情凝重,眼神專注,仿佛捧著的不是紙冊,而是整個家族飄蕩的靈魂。我年幼好奇,忍不住伸手去摸那微黃的紙頁,父親輕輕拂開我的手,那動作里含著不可觸碰的莊嚴。他躬身如作揖,將家譜一本一本虔誠鋪展在院中青石板上。幾十本家譜攤曬于驕陽之下,父親便靜坐一旁守候。蟬聲嘶鳴,光陰寸寸移動,直至日影西斜,他才一本本收攏,待紙頁涼透,方鄭重放回樟木譜箱,再仔細撒入幾粒樟腦丸——那清冽氣味,仿佛為泛黃的往事又添一層護持。
父親去后,這套老譜便傳到我手中。年復一年,每逢六月六,我亦學著父親模樣,凈手焚香,從箱中請出那些厚重的冊頁。陽光澄澈,照得紙頁上墨痕愈發清晰,字字句句,皆是血脈來路。攤開它們,如同展開一條歸鄉的密徑——不僅為祛除南國潮氣,更是一種無聲的展示與傳承,凝聚宗親,感念先人,叫子孫后輩辨識自己姓氏的源頭與分量。
一冊家譜,便是一部微縮的家族信史。它明辨源流,正定長幼序列,區分親疏遠近。重溫其間家規祖訓,仿佛先祖目光穿透紙背,仍在叮嚀我們持守為人的規矩與體面。曬譜之日,亦是曬一族之精神,聚四海之親情。年輕人翻閱這些紙頁,可窺見家族遷徙流轉的足跡,祖先篳路藍縷的事跡,血脈的紐帶便在無聲閱讀中悄然系緊。所謂“我是誰?從何處來?向何處去?”這古老叩問,在泛黃紙頁的紋路里,尋得一份溫厚確鑿的回響。
曬譜之儀,還是一場與逝者無聲的對談。家譜文字素樸,并無跌宕情節,亦鮮有煽情故事。然而,當我指尖滑過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心弦卻被無形撥動,蕩氣回腸之際,熱淚竟悄然而至——這牽動記憶的獨特感受,唯有親歷者方能體會。
今年恰逢閏六月,天賜雙倍的曝曬時節。陽光慷慨,蟬鳴如織,正是請出家譜與日光晤對的好辰光。您不妨也將那塵封的譜箱打開,把沉睡的冊頁輕輕攤曬在庭院之中。日光之下,便是今人與古者在時間長河兩岸,交換著彼此知曉的深長凝視。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