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診醫學》從第一版出版發行至第五版修訂,趙祥文都堅持逐字審閱。通訊員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順 段涵敏 通訊員 張玉
8月26日晚7時,一彎新月悄然攀上湖南省兒童醫院家屬樓檐角,幾聲稀疏蟬鳴映襯得院子更顯靜謐。
趙祥文家中卻熱鬧非凡。每逢月末,他和弟子們都會聚在家中包餃子。爐火跳躍、水汽氤氳,鍋中餃子起伏……
雖每月皆有此聚,今夜卻不同尋常:再過1天,8月28日,這位我國小兒急診醫學創始人、湖南省兒童醫院首任院長將迎來99歲生日,邁向百歲門檻。
“按照傳統習俗,后天起您就是標準的‘00后’啦!”掛上百壽圖,抽出一張張定制的“時光膠卷”……沒有煙花禮炮,沒有昂貴賀禮,趙祥文的幾代弟子在不足15平方米的客廳中為他準備了一場簡樸的生日慶賀儀式。
從坐診到建院,從編書到育人,眼前這位銀發蒼蒼卻笑容暖暖的百歲醫者,守護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健康。在燭光中回望來路,他漫長的從醫之路就像一條生命的長河,奔流不息。
救活病人比什么都高興
咔嗒嗒……
膠輪緩緩轉動,湖南師范大學醫學部黨工委書記、主任祝益民教授坐在趙祥文旁邊,抽出印有師徒二人近幾十年來合影的膠卷。照片中的人物頭上青絲漸漸轉白,像素逐漸清晰,往事像電影一般閃現在趙祥文腦海里。
“看見這么多年輕醫生,我想起了許多往事,也想起了我職業生涯的青澀歲月。”趙祥文回憶,自己從醫生涯里多數時間在與“死神”對抗,最兇狠的則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孩子早上剛發現發燒,晚上生命體征就很微弱了,這咋治?”那是1967年早春,湖南境內大范圍暴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因床位不足而臨時征用的湖南賓館病房里,人影幢幢,痛苦的啼哭聲與醫護人員急促的腳步聲交織。時任救治組負責人的趙祥文,數日未曾合眼。
一個孩子因痰堵窒息,小臉瞬間憋得青紫,搶救設備卻遠水難救近火。
快來不及了,怎么辦?眾醫生遲疑之際,趙祥文俯下身,沒有絲毫猶豫,口對口地將堵塞氣道的濃痰吸出。
“在那種緊急情況下,沒有別的辦法。”數十年后,老人語氣平靜地回憶,“病人生命體征極其微弱,哪還能想這么多呢?有時間的話還能墊塊紗布,但那時候連拿紗布的時間都沒有。”
這還不是頭一遭。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小兒痢疾、麻疹大流行便接連考驗著這位年輕的醫生。“這幾次大流行給了我非常深刻的教訓,錯過一兩個鐘頭,病人可能就沒了。”從無數次與死神的照面中,他淬煉出對“時間”最深刻的理解。
他給自己立下“三個不回家”的規矩——有年輕醫生值班時不回家;急診病人多時不回家;危重病人沒脫離危險不回家。
對此,祝益民深有體會。
1988年初夏的一個凌晨,湖南省兒童醫院急診室的門被猛地撞開,一對夫婦抱著剛滿7個月的小孩堯堯沖進來。孩子渾身滾燙、抽搐不止,呼吸微弱得像要隨時斷掉。
祝益民當時還是醫院的值班醫生。回想起堯堯入院時的情景,他仍心有余悸:“孩子被確診為急性中樞性呼吸衰竭、腦干腦炎、小兒肺炎。醫院重癥監護室剛建成不久,還沒收治過病情這么重的患者。”
“所有設備全打開,24小時盯著監護儀,我守著!”消息傳到趙祥文耳中,他沖進重癥監護室就俯下身查看病情。
此后每隔半小時,他都會查看一次,生怕錯過一絲變化。直到第3天傍晚,堯堯的手指突然動了一下,監護儀上的心率曲線顯示孩子脫離了危險區間。
可沒等大家松口氣,孩子病情突然反復,又昏迷不醒。當堯堯父母抹著眼淚說“放棄”后,趙祥文在走廊里來回踱步,突然又折回翻看病歷。當看到“同意放棄治療”那欄還是空白時,他猛地抬起頭:“沒簽字就不算數!繼續救!”
第7天早上,堯堯終于睜開了眼睛。趙祥文這才安心脫下白大褂回家。
“連續堅守在病房,晝夜不分,累不累?”
“當然累!但看到患兒脫離生命危險,心里那股高興勁兒一上來,再苦再累好像都感覺不到了。”他又笑著補充道,“比我獲得什么獎項都高興。”
菜地里長出“白色方舟”
“這是哪一年?”“這張照片太經典了!”“在場的人應該都知道!”
……
眾人的目光聚焦在膠卷上的一張老照片。
照片記錄的,是1987年6月1日,湖南省兒童醫院正式開診的場景。趙祥文的大女兒趙維俐十分感慨:“當時這里連路都沒有,滿眼全是菜地和魚塘。”
20世紀80年代初,湖南還沒有專門的兒童醫院,孩子們一旦患上急重癥,只能擠在綜合醫院兒科的急診區,甚至輾轉去外省求醫。很多孩子沒能挺過路上的顛簸。
“湖南有2000多萬名兒童,竟然沒有一家兒童專科醫院?”這讓當時是湘雅醫院副院長的趙祥文寢食難安,他與幾位兒科專家奔走呼號。
一段時間后,省政府作出了“籌建湖南省兒童醫院”的決定,趙祥文心中埋藏多年的心愿,終于照進現實。
不敢有一點耽誤,時年59歲的他決定延遲退休,受命出任首任院長。一時間,白大褂換成了工裝套靴,他的戰場從病房轉移到了工地。
“那時候去給父親送飯,在泥巴路里走了好久,我褲腳和鞋面全是泥點子,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他。”趙維俐說,在施工現場幾經打聽,才大致找到父親所在的位置。等父親轉身,自己定睛一看,只見一個老頭腳上齊膝的黑色套靴被黃泥染色,肩上還扛著鋤頭,一時間竟沒認出來。
歷時3年多的日夜奮戰,最后隨著一聲禮炮響,三湘兒童終于有了自己的“白色方舟”。
地方是有了,可未來怎么發展呢?
“一個是急救中心,要建ICU;一個是新生兒科。”趙祥文說,自己心中早已開始謀劃。
彼時,兒科ICU在國內還是新鮮事。這類設備昂貴卻又“不賺錢”的科室,讓新生的兒童醫院步履維艱,一時間質疑聲四起。
“流腦、中毒性痢疾說來就來,孩子的命就差那幾分鐘,ICU是救命的最后一道門,絕不能關!”趙祥文據理力爭。
為了守住這道門,他前往常德“四顧茅廬”,把當地醫院兒科小有名氣的專家朱之堯請到長沙。“那時常德還沒通火車,也沒有高速公路,只能走國道。我就每次坐5個多小時汽車去常德找朱之堯。”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趙祥文的再三邀請下,朱之堯赴長出任湖南省兒童醫院急救科第一任主任。趙祥文反復叮囑:“這里不是普通病房,是跟死神搶孩子的地方。”當年的囑托,朱之堯記了一輩子。
如今,湖南省兒童醫院急救中心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兒童急救中心之一,照亮了無數家庭絕望中的希望。
繪就180萬字“急救航圖”
“到切蛋糕環節了!”
“先等等,還有一份‘重磅禮物’送給趙爺爺。”生日儀式還在繼續,湖南省兒童醫院院長肖政輝突然叫停,從自己身后掏出一本作品集,“老師肯定喜歡這本冊子。”
趙祥文顫顫巍巍地接過,將冊子翻來翻去。其中,“兒科急診醫學”這幾個字赫然醒目。這本全國兒科醫生幾乎人手一冊的《兒科急診醫學》,從1994年第一版問世至今,已經升級至第五版。
“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很多年:導致小兒休克的原因有很多,到底哪本書能講清楚所有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和救治措施呢?”盡管過去多年,趙祥文依舊記得當時從醫、帶教時遇到問題的無力感,“一定要形成一本規范的兒科急救診療指南,讓年輕醫生少走些彎路。”
趙祥文拿定主意,決定去北京、天津等地拜訪其他專家,帶領弟子突進“無人區”。
沒有現成的診療規范,他們就從臨床病例入手,記錄每一次搶救的細節、每一種藥物的反應;沒有電腦搜索引擎,他們就把相關的雜志、書籍堆滿地,哪里有蛛絲馬跡,就前往拜訪。趙祥文的辦公桌上,病歷本、研究報告,堆得比臺燈還高。無數個深夜,辦公室的燈光常亮到凌晨。
從新生兒急救到系統性疾病,從病例鑒別評估到診療技術……《兒科急診醫學》全面覆蓋了兒科臨床醫生的日常診療工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學科帶頭人張育才教授評價:“這是伴隨一代代急診和重癥兒科醫生成長的一本‘種子書’。”
從80萬字到180萬字,從第一版到第五版,趙祥文從沒缺席過修訂。
93歲那年修訂第五版時,因為摔傷,他每天只能坐2個小時,卻堅持用放大鏡逐字審校。他叮囑學生:“書里的每一句話,都可能關系到孩子的性命,不能有半點錯。”
如今,趙祥文的書桌上擺放著《兒科急診醫學》第六版的草稿。“不知道能不能等到第六版面世,但多核對一天,就多一分放心。”
他知道,自己的力氣有限,但這本“急救航圖”能走得很遠——它能到偏遠山區的衛生院,能到深夜的急診室,讓年輕醫生在慌亂時找到方向。
河流不息,槳聲莫歇
生日儀式進入尾聲,家里更熱鬧了。桌上擺著的電腦屏幕上,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位弟子、學術伙伴的臉龐依次出現,祝福聲此起彼伏。
趙祥文端坐在屏幕前,手里握著放大鏡,還能準確叫出對方的姓名。
夜色更深,因體力不支,他躺到床上休息。弟子們逐漸離開,只有“小女兒”盧秀蘭陪在床邊,握著他的手嘮家常。
“其實沒有血緣關系,我也是趙老師的學生。”從湖南省兒童醫院“畢業”的盧秀蘭,現已轉向了醫療行政管理崗位。她笑著向記者解釋:“大約20年前,趙老師帶著我們參加學術會議,他向其他專家介紹說‘這是我的小女兒’,那一刻我心里溫暖極了。”
在盧秀蘭看來,趙祥文還有一個“天大的本事”,就是成為每一位學生的“嚴師慈父”。
每周一次的坐診、教學查房,趙祥文一直堅持到88歲。盧秀蘭說:“每次查房,趙老師總會仔細查看患兒情況,查閱病歷,回家后又認真記錄好資料,做筆記。我們都學老師的,厚厚的筆記本,已記不清寫過多少本了。”
這份對兒科事業的牽掛,早已融入他的血脈,也傳給了一代又一代弟子。
祝益民至今記得,剛工作時因沒吃透重癥病例,被留在辦公室補課,老師拿著筆記本,從發病機理講到治療方案,直到深夜;
肖政輝難忘,自己第一次當總住院醫師時,老師在晨交班后找她談話:“病情的每一個細微變化,都是孩子在求救,不能馬虎”;
盧秀蘭更是記得2006年的一個冬夜,自己在連續值完幾個夜班后,老師冒著寒風送來的一碗熱面條,“蔥花多、少辣”,她的口味老師一直記得……
河流不息,槳聲莫歇。
“別人看到小孩哭啊鬧啊就怕就躲,我一看到小孩心里就高興。我覺得孩子就是一切,就是未來和希望。”趙祥文守護了一輩子的生命之河,如今正奔向更遼闊的未來。
生日儀式結束時,已近晚上11時。記者走進湖南省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看到了準備查房的科室主任張新萍。
她是趙祥文創建的兒科急救體系的第四任接班人。拿上記錄本、掛上聽診器,悄聲走進病房前,她將聽頭緊緊攥在手里焐熱。“空調溫度太低,怕這些冰冷的金屬刺激到孩子。”她補充道,“這些都是跟趙老學的。”
心懷大愛者不老
——世紀醫者趙祥文的長壽秘訣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段涵敏 周順
采訪一位世紀醫者,長壽秘訣的話題自然少不了。8月26日,在湖南省兒童醫院的家屬樓里,兒科巨擘趙祥文教授認真作答,給出了一個深刻且全面的答案——長壽并非由單一因素決定,而是飲食、環境、鍛煉、心理狀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父親飲食很簡單,主要是面條、餃子、包子。”大女兒趙維俐透露,老人仍保留了山東老家的飲食習慣,并且不抽煙不喝酒。
走進趙祥文的家,任誰都會驚訝于它的簡樸。醫院的老宿舍,家具陳舊,幾乎沒有裝修可言,40年前他攜妻兒搬到這里就再沒挪窩。但書房墻上的一幅字——“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宣告著主人真正的精神世界。
“吃虧是福”的哲學貫穿他的一生。年輕時在湘雅醫院擔任住院醫生期間,夜班安排十分頻繁。當時科室里女同志多、男同志少,每當有女同事臨近夜班請假時,住院總醫師無奈之下只能找到趙祥文,他總是爽快答應,毫無怨言。豁達開朗、不與人爭執計較的人生智慧,讓他始終保持著平和的心境。
也正是因為經常頂替夜班,趙祥文有了更多急診經歷,面對困難與壓力時,有著超乎常人的堅韌。他認為,在急診崗位上不斷積累經驗,磨礪出了良好心態。
學生盧秀蘭從旁觀者的角度,總結出老師長壽的另外兩個重要原因。其一,他雖不常進行傳統意義上的身體鍛煉,卻始終在“動腦筋”。思考病情、研究治療方案,這種持續的腦力活動,讓他的思維保持活躍,為大腦健康注入活力。
其二,他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心里裝的都是別人”。善良讓他收獲了良好的人際關系,身邊的人都愿意與他相處,和諧的人際氛圍進一步促進了身心健康。
除此之外,對后輩的引領與牽掛,成為趙祥文重要的精神寄托。“老師常說,我們給他帶來快樂。其實,更多的是他給我們帶來一種精神。”盧秀蘭認為,這種雙向的情感交流與精神共鳴,讓趙祥文的內心始終充實溫暖,而這份充實與溫暖,正是他長壽的又一重要密碼。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