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通訊員 柏華林 毛令一
8月14日,成都東站一名中年女性旅客發生抽搐后呼吸心跳驟停,正在休假途中的道縣人民醫院腎內科主管護師成琳挺身而出,通過實施兩輪高質量心肺復蘇,成功使患者恢復自主呼吸與頸動脈搏動,為后續專業救治贏得了關鍵黃金時間。
事件經央視新聞、文明成都等權威媒體報道后,相關救援視頻在網絡平臺廣泛傳播,單日播放量突破500萬次,網友紛紛點贊“醫者仁心不分地域”。這場“教科書級”救援的背后,正是道縣人民醫院急救體系建設成果的鮮活注腳。

地理與民生需求雙驅動
作為湘南邊界人口大縣,道縣距離省城三甲醫院400余公里,年急診量近5萬人次,其中創傷、卒中、胸痛等急危重癥占比達25%。
“過去遇到復雜急癥,轉運省城需5小時以上,途中風險極高。”院長田利國介紹,心搏驟停患者黃金搶救時間僅4~6分鐘,每延誤1分鐘生存率下降7%~10%。在此背景下,醫院自2021年啟動“急救能力攻堅計劃”,構建覆蓋“院前-院內-院外”的全域急救體系。

從院內培訓到全民賦能
醫院將“第一目擊者”培訓作為急救能力建設的核心抓手。自2021年起實施“3年培訓計劃”,構建覆蓋全院及基層的急救技能培訓體系。培訓內容涵蓋心肺復蘇術、氣道異物梗阻急救、溺水急救、AED規范使用等關鍵技能。采用“理論授課+模擬實操+情景考核”模式,確保培訓質量。截至2025年,累計培訓醫護人員、行政后勤、保安保潔等人員超3000人次,通過認證成為“院外急救響應人”。
同時,依托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優勢,醫院將“第一目擊者”培訓下沉至社區、基層醫療機構、企業、學校及機關單位,通過“理論+實操”的公益培訓,學員不僅提升了防范意外傷害的能力,更系統掌握了緊急處理知識,成為守護自身與他人生命的“第一防線”。

全力構建生命救援網
為建立以“識別早、響應快、處置準”為核心的快速反應機制,道縣人民醫院通過三大舉措打造高效生命救援體系。
一是組建多學科應急團隊,常態化開展多場景演練。今年5月,組織100余人參與重大交通事故救援綜合演練,模擬檢傷分類、多學科協作(MDT)、危重癥轉運全流程,從接警到患者入院救治全程僅耗時10分鐘,較2020年平均響應時間縮短40%。
開展第一目擊者聯動,將培訓認證的“院外急救響應人”納入應急網絡。在4月舉辦的道縣半程馬拉松賽事中,創新采用“5輛警用摩托流動急救隊(配備AED)+3臺定點救護車”模式,通過“第一目擊者現場處置+快速反應小組接力”成功救治1名心源性休克選手,從賽道緊急處置到急診科綠色通道啟動,全程僅用10分鐘,刷新縣域賽事急救響應紀錄。
二是強化能力與協作,通過強化醫護人員急診急救技能和團隊合作意識,結合5G移動急救系統實現救護車與院內實時數據傳輸,患者“上車即入院”。
三是加強硬件與技術支撐。醫院投入資金引進核磁共振、螺旋CT、DSA血管造影機等高端設備,五大中心協同發力形成“快速診斷-精準干預-多學科支持”的急危重癥救治閉環,確保任何場合都能提供快速、專業的醫療應急服務。

從“轉運”到“縣域救治”的跨越
數據顯示,2024年,醫院急危重癥轉診率較2020年下降42%,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從4.16%降至0.47%,嚴重創傷搶救成功率達92%,三項核心指標均優于全國縣級醫院平均水平。這一轉變背后,是“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與急救體系升級的協同發力,讓縣域患者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質量救治。
社會認可度也在持續攀升。2024年獲評“湖南省衛生健康工作先進集體”,2025年“改善患者就醫感受”案例成功入選省級典型經驗,患者急救服務滿意度達98.2%。這些榮譽的背后,是患者與家屬的口碑積累—從“不敢相信縣級醫院能做這么復雜的手術”到“沒想到搶救這么及時”,群眾對縣域醫療的信任度顯著提升。
以破局“轉運困局”為切入點,道縣人民醫院實現了縣域醫療服務能力的跨越式升級,交出了一份書寫民生溫度的實干答卷。

兩年內道縣人民醫院培訓社區急救志愿者2000人,在學校、商超等人員密集場所配置AED設備50臺,完善5G急救系統實現救護車與院內實時數據交互,將急救響應時間從目前的6分鐘縮短至4.5分鐘內,2026年前實現鄉鎮衛生院急救技能培訓全覆蓋……未來三年,道縣人民醫院將通過推進社區急救普及行動、智慧急救升級工程、深化基層能力輻射工程三大工程,全力打造縣域急救標桿。
“成琳的義舉不是偶然,是‘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理念的生動實踐。”醫院黨委書記陽輝表示,醫院將繼續以“生命至上”為核心,讓急救能力成為縣域醫療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