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工商大學新生男女比例。均為校方供圖

湖南農業大學新生同名同姓大家庭。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炎炎 實習生 何芊芊
日前,湖南多所高校陸續發布了自家2025級新生大數據,數字背后,不只是冷冰冰的統計,更是一幅五彩斑斕的青春畫卷:有人天南地北相聚一堂,有人因同名同姓不得不“自帶編號”,還有人和學校“撞生日”,冥冥之中自帶緣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今年的湖南高校新生到底藏著多少有趣的故事吧!
男女比例
工科“熱血男團”,文藝“巾幗扎堆”
性別分布永遠是新生最關心的“話題榜”。
在湖南工商大學,新生男女比例約為1:1.17,看似均衡,卻在學院和專業上“分道揚鑣”:計算機學院是男生主場,而數字媒體工程與人文學院則是女生天下。再細分,新工科+新醫科是男生略多,新商科和新文科卻是女生壓倒性優勢。
長沙學院的情況更為鮮明:舞蹈學專業女生比例高達92.11%,而機器人工程專業的男生比例則有96.43%,堪稱“單性別專業”。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萌新”整體男女比約為2:3,而長沙師范學院則“女生碾壓”,男女比例1:2.12。看來,文科、師范類依舊是姑娘們的熱土,而工程、機械依舊是男生的“根據地”。
年齡差異
相差32歲,堪稱“跨越時空的同窗”
青春的年紀并不只有“標準版”,新生的年齡也并非一律,既有剛滿15歲的“小萌新”,也有跨越年代的研究生。
湖南農業大學的本科新生主力是“2007年生”人,年僅18歲;而在研究生新生群體中,最年長的“1975年生”和最年輕的“2007年生”,相差32歲,堪稱“跨越時空的同窗”。
湖南女子學院也有年僅15歲的“00后尾巴”加入校園,成為全校“最小萌新”。長沙學院的年齡跨度同樣驚人:最小的2009年生,僅16歲,最大的則是2001年生,已經24歲。
無論年齡大小,他們都將在課堂、實驗室、社團中擦出思想火花,形成獨特的學術與生活氛圍。
撞生日
同一天的喜悅,開學就遇“集體蛋糕局”
“同月同日生”是大學里最有意思的緣分。
湖南工商大學27位新生的出生日期都是2007年8月8日;湖南女子學院有5個日子(如2月28日、5月8日)都聚集了12位“生日黨”;長沙學院則在8月25日、6月18日等日子,各有19名同學共享生日蛋糕;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8月28日,更有27位同學“集體慶生”,不輸任何社團活動。
說不定,軍訓場上可能就會出現“同生日互道祝福”的溫馨一幕。
姓氏與同名
小李小劉“滿操場”,同名請加備注
湖南高校的校園里,永遠不缺“姓氏大軍”。
在湖南農業大學新生里,李、劉、王、張、陳穩居前五;湖南工商大學的李姓“萌新”更是達到567人;長沙師范學院同樣“李家軍”占據C位,有197位新同學。
至于同名同姓,那就更有趣了:這屆新生中,長沙學院有4位李欣怡、3位高子涵;湖南女子學院的4位張欣怡會不會在新生報到時相遇呢?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更是有多組“同名四胞胎”——劉湘、李鑫、張鑫、楊杰、李思琪這些名字都出現了4次。想象一下,點名的時候,老師喊一聲“李鑫”,同時有4個腦袋抬起來,場面一定頗為歡樂。
多民族共學
五湖四海來“湘”聚,校園生活一家親
湖南高校向來是多民族共學的縮影。
在湖南工商大學,共有22個少數民族新生,其中土家族、苗族、瑤族占前三,也有傣族、哈尼族、傈僳族、毛南族等少數民族新生。
長沙師范學院這屆新生中有土家族123人、苗族99人、侗族38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民族更為多元,土家族、苗族、瑤族、藏族、朝鮮族、維吾爾族新同學一家親。
這種多民族的交融,也讓校園生活多了一份絢爛色彩。數字背后,是一張張笑臉。這些躍然紙上的數字,勾勒出了一個個鮮活的“萌新”群像。
未來的四年,他們將把操場、圖書館、實驗室變成夢想的舞臺,把緣分、努力、歡笑與汗水一起寫進大學的篇章。愿這些“萌新”們在三湘大地收獲成長,遇見最好的自己。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