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躍兵
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寨歡度“洗泥節”,游客樂而忘返;寧遠縣九嶷山景區,游人體驗國家級非遺舜帝祭典;道縣周敦頤故居,游客紛至沓來……永州,文化旅游大放異彩。在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眾多參與者中,有3名文化守護者的癡心堅守。
▲田萬載手繪江永縣四大民瑤分布圖。陳健林 攝(湖南圖片庫)
田萬載:清溪瑤文化的守護人
“唱首山歌給客聽,歡迎親人和貴賓;來到瑤山少怠慢,一曲瑤歌敬貴人……”
江永縣源口瑤族鄉清溪村瑤寨,山巒拱翠,溪如玉帶。熱情的迎客歌、醇香的攔門酒,醉了遠道而來的游客。
清溪瑤、古調瑤、扶靈瑤、勾藍瑤,是江永縣的四大民瑤。
清溪村地處湘桂交界的大山腳下。
“明朝洪武初年,清溪瑤被招安下山,從此走出深山老林,學習儒家文化,從事農耕生產。”該村77歲的退休教師田萬載,長年為游客義務講解清溪村的“前世今生”。
清溪村至今保存150多棟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墻內外,進京趕考、喜鵲登枝、閨秀觀景、農夫砍柴等精美的石刻、木雕隨處可見,充滿濃郁的農耕氣息和詩情畫意。
田萬載長年守護古村落,傳承瑤文化。清溪村旅游興旺,有他的一份功勞。
田萬載剛退休回村居住時,村民保護古村的意識薄弱,有的還打算拆除古民居,建鋼筋混凝土樓房。田萬載得知消息,第一時間上門做工作,不達目的不罷休,并協調相關部門另擇新址,安排村民建新房。
文物販子試圖進村非法收購古石雕、木窗等,對古建筑的安全構成威脅。
2017年的一天,田萬載外出辦事。文物販子乘機與一名村民達成協議,擬拆除該村民的古民居,整體運走。
田萬載從村民的電話中獲知消息,趕緊回村。只見文物販子帶著人,爬到古民居二樓,準備拆樓。
“住手!”田萬載一聲斷喝,風急火急爬上樓,擋在眾人面前。沒想到,他腳下踩空,摔了下來。文物販子怕鬧出大事,只好不甘心地離開。
田萬載在床上躺了兩個多月,才能下床活動。
經歷這次風波,田萬載認為有必要為全村的古民居建立詳細檔案。這樣,保護起來底子更清楚,也提醒村民這些是祖先留下來的寶貝,一定要保護好。他花了一年多時間,對150多棟古民居逐一丈量、畫房屋結構圖,拍攝照片,一一登記造冊、建檔。還與村干部一道,把保護古建筑寫入村規民約,督促大家嚴格遵守。
田萬載積極傳承民俗文化。
他自掏腰包購買攝像、錄音設備,拍攝哭嫁、坐花席、瑤歌對唱、耍春牛等傳統習俗,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并把唱詞翻譯成漢字,整理成冊,手稿疊起來有1米多高。
他花30多萬元,收集瑤民古老的生活用具、契約文書等近萬件老物件,創辦清溪瑤族歷史文化博物館,免費開放。
他耗時6年,撰寫15萬字的《清溪村志》,記錄清溪瑤的歷史變遷、傳承發展。
2019年,清溪村被評為湖南省第四屆美麗少數民族特色村,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田萬載整理的資料在申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清溪村火了,外地游客來了,田萬載也更忙了。他撰寫游覽解說詞,組織村民培訓接待禮儀、食品安全知識等,將瑤族傳統習俗轉化成旅游產品。
“坐花席”是瑤族傳承至今的婚俗。據傳,明朝永樂年間,兩名瑤家淑女被選中入京,瑤族同胞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宴席上,文人墨客吟詩作詞,歌頌她倆的美貌和賢良淑德,后來,延伸為瑤族“坐花席”習俗。
田萬載整理本地“坐花席”唱詞,培養“坐花席”傳承人10余人,為游客獻上一道豐盛的文旅大餐,還到廣西恭城、富川等地表演,廣受好評。
▲潘華在古村拍攝。 鄧明旭 攝(湖南圖片庫)
潘華:留住400多個村莊的“舊時光”
潘華是永州市移動公司員工。因工作需要學會了攝影,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2014年的一天,潘華路過一個村莊。他記起一年多前,他曾在此拍攝照片時,見過一座高高聳立、保存完好的古門樓,但此次發現古門樓已出現殘破的跡象。
潘華萌生了用相機留住村莊“身影”的想法。他說:“這些照片可以供專家研究,也能引發社會各界關注鄉土文化。”
“風貌保存好的村莊,大多地處偏遠,沒有經費,也沒有人接待,拍這些照片,吃力不討好”“不如接些單位和企業的宣傳業務,還能掙點外快”……面對親朋好友的提醒,潘華不為所動,利用休息時間一頭扎進廣袤的鄉村田野。他還自創“掃描”式拍攝,即,先拍攝村莊全貌,再逐一拍攝村巷和村中的古井、石雕、識字塔、古橋、古壁畫等,力爭留下較為全面的圖片資料。
拍攝村莊的日日夜夜,有很多令潘華難忘的場景。
前往道縣橋頭鎮莊村,山路十八彎,潘華在途中數次迷路,到達莊村時已經很晚,他到村民家中找了兩個紅薯充饑。
為拍攝江永縣夏層鋪鎮洞美村,他在一間閑置公房搭起簡易床,住了10多天。
2019年以前,無人機還較少,潘華經常攀登村莊周邊的制高點,去拍攝村莊全貌。好幾次,他好不容易登上可以俯瞰村莊全貌的山峰,萬里晴空卻突然變灰暗,他只得在山上等到天氣好轉。有時卻意外迎來驟降大雨,他被淋成“落湯雞”,無功而返……
潘華說,艱辛的付出都值得。到目前,他已深入400多個村莊拍攝10萬余張照片,分門別類整理成古村落、古井、古石雕、古壁畫、古石刻對聯、古牌匾等10多個系列。他的多幅攝影作品,被專家引用。當地村民看到潘華拍攝的照片,發現原來身邊的景致很美,主動保護古建筑、古門樓、古井、古壁畫等。
2023年,潘華在網絡上推出11個有代表性的古村落的圖文,閱讀量近600萬人次。與潘華素未謀面的南京攝影愛好者張建龍,看到他的攝影作品后,跟隨這些照片去古村打卡,還組織親朋好友來游玩。
如今,潘華幾乎每天都會接到陌生人的電話,向他詢問哪些村落值得一游,如何安排最佳的旅游線路。他都耐心地回答,給出合理化建議。
▲楊雄心(右)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吳秀杰,在道縣福巖洞考古挖掘工作照。 李意愿 攝(湖南圖片庫)
楊雄心:奔走鄉野尋找歷史痕跡
去年,楊雄心從道縣文旅廣體局退休。在此之前,他已被湖南科技學院國學院、湘南學院周敦頤研究院聘為特聘教授,并擔任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環境設計系瀟賀古道文化遺產研究項目的指導老師。如今,他仍時常翻山越嶺開展田野調查、現場教學。
讓人想不到的是,楊雄心僅高中畢業,當過機械廠鉗工、糧站保管員,沒受過正規文物考古教育。
2006年,楊雄心才進入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他勤奮自學,終于成為業務尖子。
2011年9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道縣文物管理部門的配合下,再次對1984年出土過24種(屬)哺乳動物化石的該縣福巖洞進行考古挖掘。楊雄心全程參與。
10多天過去,考古隊只獲得一些哺乳動物化石,與大家的期望差距不小,一時有些氣餒,個別隊員甚至想要放棄。
楊雄心通過細心觀察洞內的情況,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大膽建議另選區域進行挖掘。他推薦的位置堆積層比較厚,地勢較高且干燥,沒有水滴。
大家采納了楊雄心的建議。第二天,挖出第一枚人類牙齒化石。
不久,又挖掘出4枚人類牙齒化石。
2012年、2013年,專家先后對福巖洞進行兩輪發掘,共發現47枚人類牙齒和大量動物化石。
201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宣布在道縣福巖洞古人類遺址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征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該地區在8萬至12萬年前,已經出現現代人,這是東亞大陸目前已知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
專家組一致同意,論文署上楊雄心的名字。
這一發現,吸引各地專家、游客慕名來到道縣“尋古”。
福巖洞考古挖掘告一段落后,楊雄心更加勤奮地登高山、攀懸崖、闖荊棘、蹚河流,開展田野調查,他獨著或與他人聯合撰寫的10余篇論文,先后在《人類學學報》《中國國家地理》等國家權威期刊發表。
鑒于楊雄心在文物考古方面取得的成績,多所高等院校聘他為特聘教授。他指導碩士研究生、博士生開展田野調查。
2022年8月,北方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生劉純,為撰寫博士學位論文搜集資料,慕名找到楊雄心。
楊雄心帶領劉純深入湘桂多地考察,將所掌握的知識傾囊相授。2022年冬,楊雄心陪劉純到江永縣源口瑤族鄉調研。
劉純、楊雄心合作撰寫的兩篇論文,相繼在《中國國家地理》《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發表。
湘南學院教師敖煉,多次帶學生到道縣考察。每次,楊雄心在前面披荊斬棘、攀巖鉆洞,為大家帶路。對當地的文物古跡,楊雄心如數家珍。“楊雄心研究領域廣,工作認真細致,令人欽佩!”敖煉說。
責編:潘華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