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亞軍在調查田間雜草情況。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見習記者 范思璇 記者 胡盼盼 通訊員 劉維帥
8月28日,烈日當空。暑氣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籠罩著長沙縣春華鎮龍王廟村的農田,氣溫達到40℃。
“稗草,10株?!薄扒Ы鹱?,4株?!薄G油油的水稻田里,傳來一串串響亮的聲音。循聲望去,湖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亞軍正俯著身子,細數著稻田里的雜草數量。田埂上,學生迅速記下測出的數據。
“如果雜草防控不到位,輕則減產3成以上,重則顆粒無收?!迸韥嗆娬f,雜草是豐收路上的“攔路虎”,稗草、千金子等惡性雜草生命力極強,與水稻搶陽光、爭水肥。他的任務就是通過反復試驗,尋找出綠色、高效、低成本的除草劑使用技術和方法。
汗珠順著彭亞軍黝黑的臉頰往下淌。他的上衣被汗水浸透,衣角擰得出水。正是十幾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彭亞軍和團隊成員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雜草防控專家柏連陽的帶領下,探索出了一套套綠色高效雜草防控技術,守護著我國南方八成以上的水稻田,讓除草劑減量20%至30%,每畝助農增收8元至10元。
然而,除雜草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成就背后,是一次次腳踩泥土、一次次揮汗如雨的艱辛付出。
彭亞軍告訴記者,不同時間、氣候、田塊、生育期,不同配比、不同藥劑搭配,除草劑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此外,還要考慮除草劑是否抑制水稻生長、是否有農藥殘留、除草效果好不好、是否會增加雜草抗藥性、藥劑成本高不高等問題。
記者看到,龍王廟村的600多畝試驗田,分出了不少20多平方米的“小區”。“小區”水稻整齊排列,長勢卻各有不同,有的雜草比水稻還高,有的則幾乎不見雜草。
“在多個‘小區’里對比試驗,就可以知道哪個配方最好?!迸韥嗆娦ΨQ自己就像“水稻中醫”,只為尋找除草良方。
對比試驗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十分繁瑣。例如,稗草、千金子是危害南方水稻田最嚴重的雜草,彭亞軍希望通過優化“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的用量配比,提高除草效果。
“光這兩種藥的用量配比,我們就試了4種,并在雜草的4個不同生長階段進行用藥試驗,交叉下來需要做16次試驗?!迸韥嗆娬f,每種方案又在早中晚三季稻田里各測一次,試驗次數就達到48次。考慮到每年氣候差異、雜草抗藥性提高,需要通過多季、多年試驗,才能為農戶提供優質除草方案。
一種除草劑從實驗室走向普通農戶的大田,要經過室內篩選、“小區”試驗、“大區”試驗、示范片試驗等過程,通常需要耗費3至6年時間。13年來,彭亞軍已試驗了50多種除草劑。
為對比不同除草方案的效果,在打藥后的1天、3天、5天、7天、半個月、一個月、測產前,彭亞軍都要下田查看作物安全性和除草效果,并一一記錄在冊。一年下來,彭亞軍有一半時間泡在田里。
“農時耽誤不得,發高燒也要下田?!迸韥嗆娬f,有一段時間得了流感,白天在稻田里打除草劑,晚上在醫院里打退燒針。一到夏季,常常早上4點多起床,天剛亮就到了田里,一直干到晚上伸手不見五指。
日復一日的堅守,讓這位“85后”植保“新兵”成了領域內的行家里手。他和團隊成員的辛勤耕耘,讓成果從長沙縣這片試驗田走向南方諸省——700余種農藥配比,在讓除草劑用量減少的同時,還將防效提升15%以上,確保水稻奪高產。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