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劇照。
賀事實
維克多·雨果筆下的“巴黎圣母院”是石頭筑成的史詩,而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則用舞臺藝術重新澆筑了這座宏偉建筑。自1998年巴黎首演起,這部法語音樂劇以顛覆傳統的藝術語言,將15世紀巴黎的風云激蕩濃縮為150分鐘的視聽盛宴,享譽全球。
前段時間,音樂劇《巴黎圣母院》2025中國巡演收官站登陸長沙,4天5場演出門票全部售罄,超過一萬名觀眾涌入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我有幸在首場演出中感受到星城夏夜與巴黎鐘聲的奇妙共振。
1.文學骨骼的舞臺重塑
提及雨果的原著《巴黎圣母院》,大家并不陌生。而音樂劇有何不同呢?
從巴黎圣母院陰森的鐘樓,到街頭喧鬧的人群,從純潔善良的愛斯梅拉達,到外表丑陋內心美好的卡西莫多,原著中豐富的場景與人物群像為這部音樂劇奠定了深厚的文學根基。音樂劇并非簡單復述故事,而是對文學內核的當代重鑄。雨果在原著中寫下的希臘文“ANAΓKH”(命運),成為貫穿全劇的核心隱喻。
“石頭是厚重的書頁,人類企圖用它攀及星辰”。開場曲中,詩人格蘭古瓦以雄渾激昂的旋律《大教堂時代》,瞬間將觀眾帶入了15世紀的巴黎。巨大的傾斜石柱、可移動的石墻、三座垂落的巨鐘、光影變幻的舞臺,音樂劇將原著中關于巴黎圣母院的大量筆墨高度抽象,形成具有象征意義的舞臺裝置。原著中豐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批判被濃縮為幾個極具象征性的場景,如《非法移民》一曲呈現了吉卜賽人的遭遇、社會階層的分割。
格蘭古瓦的流浪生涯、小百合與衛隊長菲比斯的家族聯姻等大量次要支線情節被舍棄。音樂劇將核心矛盾濃縮為三角情感沖突與正義邪惡對抗,愛斯梅拉達、卡西莫多、弗羅洛與菲比斯之間的情感糾葛成為主線。《舞吧,愛斯梅拉達》《心撕裂》等經典唱段,將人物內心的掙扎與情感撕裂推向高潮。
劇中人物形象也被適度類型化與符號化。原著中副主教弗羅洛復雜的心理轉變過程被簡化,音樂劇更強調其偏執與瘋狂的一面,通過《致命狂戀》中極具爆發力的高音與扭曲的肢體語言,將他的欲望與罪惡直觀展現。卡西莫多的善良與忠誠則被進一步強化,《人世何其不公》以溫柔而悲愴的旋律,將他孤獨的守望與無私的愛詮釋得淋漓盡致。這種處理犧牲了部分人物的復雜性,削弱了雨果筆下巴黎社會全景式的批判厚度,卻讓個體的悲劇力量更凜冽,戲劇沖突更尖銳,情感表達更直接。
即便進行了敘事精簡,音樂劇仍精準抓住了原著震顫人心的永恒命題。美與丑的辯證、人性善惡的極端對立、個體在命運前的無力感,都通過舞臺語言獲得更強烈的沖擊。卡西莫多的《我的救世主》將絕望與悲傷表現得淋漓盡致。弗羅洛的神父信仰與情欲的撕裂在《身為神父戀紅顏》中激烈碰撞。
2.聲影交織的藝術新生
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創新性地采用“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形式,打破傳統音樂劇的表演范式。歌者專注于用聲樂體現人物情感與戲劇張力,舞者則以肢體語言構建恢宏的視覺效果。
劇中音樂融合了流行、搖滾、古典等音樂形式,既保留了文學原著的史詩感,又以極具現代感的旋律直擊人心。55首歌曲以一唱到底的磅礴氣勢貫穿全劇,無一句對白,卻將故事與情感表達得酣暢淋漓。
《大教堂時代》首尾呼應,作為核心主題旋律貫穿劇中。副主教弗羅洛的《致命狂戀》通過真假聲交替與撕裂式唱腔,刻畫其宗教壓抑下的瘋狂。民眾合唱《愚人慶典》強烈的節奏打破歷史厚重感。
愛斯梅拉達的主題旋律《美人》是劇中最為人熟知的唱段,曾亮相2024年央視春晚。這首歌曲甜美中帶憂傷,成為美與悲劇的象征。歌曲通過流行與搖滾的編曲,讓三個男性角色的對唱充滿戲劇張力。三種截然不同的音色詮釋著三種愛,卡西莫多撕裂的嘶吼有著卑微者的純粹,弗羅洛深淵般的低吟是扭曲的占有欲,菲比斯華麗的假聲則是虛榮情欲的浮華面具。復調音樂層層堆疊,人性的復雜躍然眼前。
我最喜歡的劇中唱段莫過于《佛羅倫薩》,這也是劇中最具思想深度的唱段之一。雨果在原著中借副主教弗羅洛之口,揭示哥特教堂作為“石砌圣經”的時代即將終結,活字印刷術的誕生使知識擺脫神權壟斷,書籍將成為新的人類文明方舟。音樂劇將跨越二十頁的宏大論述,提煉為副主教與詩人四分鐘的靈魂對唱。“石頭筑起的信仰之書,銘刻著永恒的神諭”“油墨浸染的輕盈書頁,終將插上自由的羽翼”,歌曲以復調音樂的形式展開對抗,副主教的男低音鏗鏘有力,如不可動搖的權威堡壘,捍衛教會的尊嚴與傳統;詩人則以清亮且充滿激情的音色回應,充滿了對新興知識傳播力量的憧憬。
舞蹈、雜技等也為這部經典注入了強烈的現代氣息。愚人慶典的癲狂、衛兵隊列的秩序、吉卜賽舞的野性,都成為核心敘事語言。舞者們攀爬、翻滾、飛躍于傾斜的鐘樓骨架,用肢體動作把抽象的情感和劇情直觀地展現在觀眾眼前。特別是卡西莫多演唱《鐘》時,特技演員化身擬人銅鐘,在搖擺的銅鐘上表演高空雜技,在卡西莫多的嘶吼中翻飛,極具沖擊力。多媒體投影與光影變幻,如命運之輪、燃燒的火焰等意象,也為作品提供了多元解讀空間。
“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人類企圖攀及星星,鏤刻下自己的事跡,在彩色玻璃或石塊上。”歌聲漸歇,大幕緩緩落下,梅溪湖大劇院內的空氣仍在震顫。信仰的時代已成云煙,哥特建筑曾在火中損毀又重生,雨果筆下不朽的鐘聲仍在回響。在扎哈?哈迪德設計的這座未來感建筑里,我們在“詩人”引領下同唱起史詩般的《大教堂時代》。這一瞬間,我有點恍惚。神權會傾頹,建筑會崩毀,頑石會風蝕,紙頁會枯黃,唯有人類文明之火,生生不息。
責編:伍鏌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