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12日訊(通訊員 鄧書融)在邵陽市雙清區博文小學的晨光暮色里,總有一個身影在教學管理臺賬與數學課本間不停穿梭。教導主任與二年級數學教師的雙重身份,在曾霞身上交融成一種獨特的教育姿態:既以全局視野把控教學航向,又用俯身姿態呵護孩童成長,用雙倍的堅守詮釋著 "教育即喚醒" 的深層意蘊。

運籌帷幄的 "教學總調度"
作為學校教學工作的 "中樞神經",曾霞的日常被精密的節奏填滿:清晨到校先核查當日教學安排,課間穿梭于各年級巡查課堂狀態,午后組織青年教師磨課研討,傍晚梳理教學常規檢查結果。課程表上的每一個格子、教案本里的每一處批注、教研記錄中的每一條建議,都凝結著她對教學規律的深刻理解。
"教學管理不是發號施令,而是為師生搭建成長支架。" 這是曾霞常掛在嘴邊的話。在她主導下,學校推行 "分層備課手冊",為新教師提供標準化模板,為骨干教師預留創新空間;建立 "問題會診" 機制,將課堂中發現的共性問題轉化為教研課題。去年秋季,針對低年級計算能力薄弱的現狀,她牽頭設計 "趣味口算闖關" 活動,讓數學教研組的 12 位教師共同開發出 20 套游戲化練習素材,使年級平均正確率提升 17 個百分點。
點亮思維的 "數學引路人"
鈴聲響起,放下手中的管理臺賬,曾霞快步走進二年級教室,瞬間切換成孩子們眼中的 "魔法老師"。講臺上,七巧板在她手中變幻出動物、建筑;課桌間,"小小超市" 里的仿真貨幣正流通起來,孩子們在買賣游戲中理解元角分的換算;走廊上,她帶著學生用卷尺丈量教室長度,在實操中建立 "米與厘米" 的具象認知。
"數學不是冰冷的數字,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密碼。" 這是曾霞的教學哲學。她獨創 "三步啟智法":先用生活場景引出問題,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規律,最后用故事串聯知識點。學生王梓涵曾對數學充滿畏懼,在參與 "超市小掌柜" 主題課后,不僅能熟練計算價格,還主動用零花錢記錄家庭支出。"曾老師讓我們發現,數學就像空氣一樣,到處都有。" 孩子的話道出了她的教學魅力。
雙向賦能的 "教育踐行者"
雙重角色的平衡藝術,在曾霞的日程表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白天在教導處與教室間 "雙線作戰",夜晚臺燈下備課改作業至深夜是常態。有次為籌備跨校教研活動,她連續三天利用午休時間整理資料,傍晚仍準時出現在課堂,用精心設計的 "圖形拼搭比賽" 讓孩子們沉浸其中,課后才發現嗓子已沙啞。

"管理崗位讓我讀懂教師的真實需求,教學經歷讓管理決策更貼地而行。" 曾霞這樣解讀雙重身份的價值。在她推動的 "教師成長檔案" 建設中,既包含教學成果指標,也納入課堂創新案例,這種兼顧專業性與人文性的設計,源自她對一線教學的深切體悟。當看到青年教師在她指導下獲得市級說課比賽獎項,當收到畢業生寄來 "因為您愛上數學" 的感謝信,她總說:"所有的忙碌,都在這些瞬間有了重量。"
如今,這位在管理與教學崗位間自如切換的教育者,仍在博文小學的沃土上深耕。她用教導主任的嚴謹為學校教學筑牢根基,用數學教師的智慧為孩童點亮思維之光,在平凡的崗位上,以雙重使命的堅守,書寫著新時代教師的責任與擔當。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