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
盛夏七月,驕陽似火,蟬鳴在梧桐枝葉間此起彼伏,織就一曲熱烈的夏日交響。穿過長沙城南一尋常小區的蓊郁樹影,住宅樓的一隅藏著一方墨韻天地——曾昭才先生的書法工作室。
曾昭才,曾是中國農業銀行湖南省分行一級巡視員,在金融江湖縱橫四十載;如今,他是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他以筆墨為舟,在藝術長河里慢行。
曾昭才(中)及其書法作品亮相“偉業——湖南省主題書法篆刻作品展”。 通訊員 攝
歲月凝墨情
推開門扉,滿室清涼與墨香撞了個滿懷。曾昭才先生笑容可掬地迎上來,“快進來,嘗嘗剛泡的茶。”
這是一處由普通居室改造的書法工作室。原本的客廳被改成開闊的創作區,一張木制大案橫亙中央,案頭硯臺里墨汁飽滿,筆架上掛著幾支毛筆。書架上古籍碑帖與宣紙錯落,陽臺晾畫桿上的作品墨跡未干。盛滿生活痕跡的老房子,在筆墨暈染中完成了從煙火人間到藝術秘境的蛻變。
青瓷茶杯輕叩木桌,氤氳熱氣模糊了輪廓。曾昭才在長凳上坐定,說話聲如洪鐘般清亮,那股爽朗勁兒,全然不像浸過歲月風霜的模樣。
三盞茶后,裊裊茶霧中,記憶飄回20世紀30年代的寧鄉壩塘。物資匱乏的歲月里,少年曾昭才用粗糙的毛筆在廢紙上臨摹字帖,筆尖劃過紙面的暈染,如種子落入時光土壤,默默扎根。
人生前半卷,曾昭才在金融世界深耕。四十載生涯,從寧鄉停鐘村信用站的煤油燈到農行省分行的玻璃窗,從株洲攸縣的“三農”金融服務一線到全國農行系統率先研發金融TC卡的案頭,數據與賬本是他親密的伙伴。只是夜深人靜時,少年時的那縷墨香總在記憶深處縈繞。
曾昭才摩挲著杯沿,目光落在案頭的硯臺上。及至退休,他終于能從金融報表的世界轉身,全身心投入筆墨天地。宣紙上的筆鋒代替了賬本上的數字,毛筆的柔軟觸感取代了鍵盤的冰涼。
硯田勤耕耘
曾昭才習書法,從無捷徑。在墨海里慢行,他踏得扎實。
從橫撇豎捺起步,他如老農耕地般細琢磨:于楷書悟規矩、行書習靈動、隸書尋古樸、篆書探淵源、草書品性情。埋首書法史長卷,秦漢碑刻的厚重、唐宋墨跡的靈動,皆成藝術滋養;啃讀《書譜》《藝舟雙楫》等歷代書論,于文字間領悟筆法法理。
歷代書法家的風骨,是他學習的范本,更是精神的滋養。王羲之的虛懷、顏真卿的忠義、蘇軾的豪放、米芾的率性……曾昭才尤愛趙孟頫“圓轉遒勁,典雅平正”的書風,常臨帖至深夜,讓筆墨風骨融入血脈。
學藝路上,他如海綿般汲取養分,多次向王斌、馬牧、簡耀斌、康移風、楊炳南、倪繼周、陳迎楷、孫崇祥等名家請教,在點撥中明悟筆法精要,在交流中拓寬眼界。
為尋書法真諦,他的足跡遍布山河。故宮的朱墻、孔廟的碑林、敦煌的壁畫、布達拉宮的經卷、博物館的書簡,都成了他的“無言師”。在岳陽樓的“憂樂”里悟情懷,在岳麓書院的文脈中尋根脈,曾昭才靜靜沉醉領悟。
關于書法,曾昭才總結出“六多”法門:多看、多學、多思、多練、多創作、多參展。他一一解讀。多看帖悟其神韻,領略書法的精妙之處;多臨寫得其筋骨,讓筆畫更加有力,結構更加嚴謹;多思考明其法理,理解書法的內涵與規律;多練習熟其技巧,讓書寫更流暢,技藝更嫻熟;多創作抒其胸臆,將自己的情感與思考融入作品之中;多參展廣其見聞,接觸更多優秀的作品和書法理念,拓寬視野。
臨摹古帖后,曾昭才常會靜坐窗前,讓筆尖的余溫慢慢沉淀,在茶香與墨韻中揣摩古人揮毫時的心境,從一筆一劃里感受喜怒哀樂的流轉。
筆墨之外,詩詞亦是他寄情的天地,多年來他筆耕不輟,在數十家媒體發表五百余首詩詞,字里行間皆是生活感悟與歲月深情。
筆墨寄丹心
木案前,曾昭才站立凝神,飽蘸的墨汁順著筆鋒緩緩凝聚。宣紙在案上平展如鏡,他深吸一口氣,手腕輕懸,筆尖猝然落下。筆鋒在紙上游走,墨痕在宣紙上洇開深沉的黑,目光隨著筆鋒流轉。寫到酣處,他手腕陡然一轉,筆鋒急轉直下,最后一筆如裂帛般戛然而止。
“我寫書法,一為老有所樂,在筆墨里修身養性;二為老有所為,用字跡寫時代、暖人心。”望著剛寫就的“風華正茂”條幅,他眼里滿是真誠。
近年來,他帶著筆墨走過山山水水,在110多場省內外、國際書畫展中留下身影。但在他看來,各類獎項與認可于他,不及鄉親接過春聯時的笑容珍貴。2021年,他揮毫參與“百米長卷頌黨恩”創作,把對黨的赤誠融進筆墨;在“中華文化四海行——走進湖南”筆會上,他與名家共書“文脈永續”,讓湖湘墨香飄向更遠的地方;在湖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主辦的“偉業——湖南省主題書法篆刻作品展”“風華正茂——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成立四十周年書法展”上,他用筆墨致敬時代。
更動人的是墨香里的善意。在調研路上,他為基層文化廣場、圖書館、陳列館、農家書屋等贈送的3000多幅書法作品,像蒲公英種子般落在社區與鄉村,墨香悄悄融進尋常日子的晨光與暮色;湖南生命樹自閉癥兒童關愛中心的義賣現場,他的筆墨換來了孩子們的玩具和用品。他策劃的“愛在深處”拍賣會,籌集了9萬多元善款溫暖著邵陽的貧困孩子;《清平樂·六盤山》等作品在慈善活動中一次次落槌,拍款讓瀏陽市永和鎮增加臺村和湖南省少年兒童圖書館等地暈開一片愛的漣漪。
夕陽西下,余暉透過窗戶為宣紙鍍上金邊。筆鋒流轉間,半生金融的嚴謹與一世筆墨的溫潤交融。曾昭才放下毛筆,宣紙上未干的字跡里,藏著他用筆墨丈量歲月、以初心書寫人間的赤子情懷。盛夏的蟬鳴仍在窗外起伏,又是一個熱烈的黃昏。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