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31日訊(全媒體記者 高煜棋 通訊員 楊貴紅 沈媛 喬木 劉成琳)在醫學上,“鏡面人”是百萬分之一概率的特殊存在,他們的內臟位置與常人呈鏡像反轉,仿佛在“鏡像世界”里。而當這種罕見的全內臟反位遇上復雜先天性心臟病,便構成了一場驚險的博弈。
7月31日,記者從湖南省兒童醫院了解到,該院心胸外科團隊歷經6小時高難度手術,成功為11歲的“鏡面女孩”小艷(化名)完成右室雙出口根治術,讓這顆在右側胸腔跳動了11年的脆弱心臟迎來新生。
出生時被發現患心臟病,而且內臟全部長反了
小艷出生時即被發現心臟雜音,基層醫院診斷為復雜罕見的先天性心臟病——“右室雙出口(DORV)”。更特殊的是,她的內臟呈完全反位狀態:心臟位于右胸腔,肝臟在左側,如同“鏡像成像”,醫學上稱為“全內臟反位”。
因家庭困難及病情特殊,小艷的治療延誤,只能依靠身體有限的代償功能生存:口唇常年發紺、活動后需蹲踞喘息,步行不超過500米,生長發育遠落后于同齡人。“孩子跑幾步就喘得嘴唇發紫,我們卻沒能力好好治。”父親難掩無奈,直到今年帶著小艷來到湖南省兒童醫院心胸外科,一場針對“鏡像心臟”的生命救援迅速啟動。
“患兒的解剖結構就像‘迷宮中的鏡像’,常規手術經驗和認知完全不適用。”湖南省兒童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醫師羅金文教授解釋,全內臟反位合并右室雙出口的情況全球發生率僅百萬分之一,手術時不僅要處理心臟本身的復雜畸形,還要克服器官位置反轉帶來的操作困難,每一步都需極度謹慎,避免損傷重要血管和臟器,手術難度呈幾何級倍增。
打破常規為患兒手術,重新構建心臟功能
醫院啟動多學科協作(MDT)機制,麻醉科、體外循環團隊、放射科、超聲科、監護室及手術護理團隊專家反復研討方案:術前通過影像學精準評估,重新構建“鏡像解剖”認知;手術方案徹底調整常規操作路徑,適配反轉的內臟結構;麻醉管理充分考慮心臟畸形對循環、呼吸的多重影響;體外循環預案針對性應對復雜心內修復的超長轉機需求……每一步都在打破“常規”,為手術安全筑牢防線。
歷經6小時精細操作,手術團隊成功克服凝血功能障礙、異常血管分布導致的止血困難等危機,在反向解剖結構中精準建立左心室—主動脈正常血流通道,重建心臟功能。
術后,醫護人員對小艷實施24小時密切監護,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目前,她的病情已逐漸穩定,各項生命體征趨于正常,順利度過術后危險期。同時,醫院積極聯動慈善基金,為小艷家庭申請救助支持,大幅緩解了醫療費用壓力。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