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琦
8月,是集中休假的高峰期。行囊鼓鼓,是奔赴山海的熱望;書頁沙沙,是丈量世界的尺牘。旅行不只是身體的位移,更是心靈的遠足。一本好書似無聲旅伴,令旅途不再乏味單調。正值暑期出游旺季,本期書單為大家精選五部與旅行相關的讀物,伴您在字里行間踏上別樣的精神之旅。
尋跡西南:重走西遷之路
1938年,300余名師生組成“湘黔滇旅行團”,徒步跨越三省,穿過西南腹地,完成中國教育史上一次悲壯的遷徙;2018年,青年作者楊瀟背上行囊,重新踏上這條1600公里長路。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大》是一部融合歷史敘事與行走筆記的紀實作品。該書以記者之眼觀照現實,以文人之筆鉤沉往事,在湘黔滇三省的崇山峻嶺間,將旅途所見、旅行團檔案與城鄉百年滄桑熔鑄成篇,細致還原了當年師生跋山涉水的足跡。
其筆觸冷靜而深情,在公路、河流與古驛道的交疊中,讓讀者如同親身參與這場跨越時空的行走,在現實的跋涉中觸摸歷史的溫度,理解一代學人在戰火紛飛中保存文明火種的精神壯舉。
踏訪古道:追尋歷史脈絡
如何觸摸歷史?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羅新選擇了一種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方式——徒步。
他在年過半百之際,歷時15天,徒步450公里,從北京(元代大都)走向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元代上都),重走元代皇帝巡幸的“輦路”。在這條路上,一邊是歷史,一邊是現實;一邊是遙遠史書上的滄桑印跡,一邊是近處幾十年的悲喜人生。
翻開《從大都到上都》,作者的心聲讓人深有共鳴:他希望完成從旅游者向旅行者的轉變。他認為這種轉變比什么都重要,值得用一生的時光去追求。他憑借深厚的學術積淀與人文情懷,帶領讀者穿越時空。作者筆下的每一段路、每一條河、每一座小山、每一種飛鳥,都凝固著歷史的變化與傳承。
棲居北非:體驗異域風情
三毛視撒哈拉沙漠為“前世的鄉愁”“夢中的情人”。她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庇谑?,她暫停了漂泊的腳步,把心放在了撒哈拉。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她與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的點滴,充滿異域風情的奇遇、鄰里間的溫情和文化碰撞的火花,還有她對自由與愛的執著追尋。這本書出版至今已近50年,其影響力依舊不減。
三毛的文字直白、清爽、樸實、靈動,自然地展現沙漠生活的原貌與趣味。透過字里行間,我們能看到那個自由不羈、熱愛生活、不為艱辛所困的三毛。讀之,宛如跟隨她在漫天黃沙中感受生命的濃烈與人性的溫暖,體味那份“遠方有夢,腳下有沙”的極致自由。
穿行中亞:打撈失落文明
中亞,這片橫亙歐亞之間、扼守東西方文明咽喉的古老大陸,在現代世界的敘事里,常被貼上“失落之地”的標簽。
劉子超憑借非凡的勇氣與洞察力,歷時9年深入中亞腹地——足跡遍布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當他第一次站在霍爾果斯口岸眺望天山,那種被文明斷層與地理壯闊同時擊中的震撼,催生了《失落的衛星:深入中亞大陸的旅程》。
劉子超將中亞諸國比作一顆顆失落的衛星,它們因蘇聯解體而迷失方向。從咸海的干涸到費爾干納谷地的沖突,劉子超用冷峻筆調揭示“失落”背后的歷史因緣,探討全球化背景下中亞地區的游離與重構,帶領讀者在“衛星俯瞰”的視角中,反思文明的邊界與消長。
為何旅行: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對你來說,旅行是什么?僅僅是抵達遠方嗎?在《旅行的藝術》一書中,阿蘭·德波頓邀請讀者一同探討“為何旅行”及“如何旅行”。這本書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游記,而是一部揭示旅行內在精神價值的隨筆集。
全書分為“出發”“動機”“風景”“藝術”“回歸”五個章節。作者在字里行間融入了大量關于文化、藝術乃至生命本身意義的思考。他帶領讀者追隨梵高、福樓拜、華茲華斯等文學藝術大師的足跡,教讀者如何觀察、如何好奇、如何思考,在尋常風景中發現非凡之處,讓原本平淡的旅程充滿鮮活的色彩。
德波頓不急于定義“旅行是什么”,也不刻意考究“旅行為什么”。掩卷之后,相信每位讀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責編:伍鏌
一審:伍鏌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