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到了一個很“中”的城市,對了,就是河南登封。我身后有著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天文臺——觀星臺。740多年前,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就是在這里觀星測影,窺破“日月安屬”的蒼穹之問。
在觀星臺大門外貼著一副對聯(lián)“石表寓精心,氤氳南北變寒暑。星臺留古制,會合陰陽交雨風。”這副對聯(lián)高度概括了觀星臺“晝測日影,夜觀極星”預測天氣變化和周公測影臺“正日景,驗四時”的作用,同時也說明了它們的科學價值。
3000多年前,周公姬旦在此以土圭之法測日影、求地中。《周禮》記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也就是我現(xiàn)在所在的登封市告成鎮(zhèn)夏至那天的正午,八尺表的影長,剛好是一尺五寸。時至今日,幾千年前的土圭木表早已不見蹤跡,如今這座石制“周公測景臺”,是唐朝時參照原址原物復建而成。它標記著“天下之中”的原點、“中國”肇始的起點,也校準著中華文明最初的時空坐標。
眼前這座觀星臺巍然聳立,你知道嗎,除了在此晝參日影、夜觀極星記錄數(shù)據(jù),它還是元朝“四海測驗”的中心站,郭守敬就是在這里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授時歷》與現(xiàn)在世界通行的公歷(格里高利歷)幾乎完全吻合,但卻早了西方300年。
現(xiàn)在看來,這副對聯(lián)不僅凝結著古代的天文智慧,更暗含了河南“天地之中”的文化基因。它以石表星臺為媒,串聯(lián)起河南“中”文化的多維圖景,“天地之中”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華夏民族的宇宙觀、哲學觀和文化觀。三千年前,先民于此標記“中國”;三千年后,這片土地仍以“中”為魂,在古今交匯中書寫新的傳奇。
策劃/王華玉 張嘉詩
文案/張嘉詩
拍攝/傅聰
剪輯/高依婷(實習生)
責編:張嵐
一審:張嵐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