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文學游”“清涼游”“體驗游”品牌,推出100余項文化活動和近200項文旅促銷措施
到益陽旅游,總有一款“對味”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張佳偉 雷鴻濤 通訊員 周志武 胡衛(wèi)紅
7月26日晚,“只此山鄉(xiāng)?近在益陽”文旅推介活動走進長沙黃興路步行街,益陽文旅主題列車亮相長沙地鐵4號線。此前,益陽文旅推介活動相繼登陸張家界、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等地,所到之處人氣高漲,吸引眾多游客駐足。
益陽市到各地“城市客廳”、著名旅游勝地推介,引客入益。今年以來,益陽市主推“文學游”“清涼游”“體驗游”,指導景區(qū)景點聯(lián)動酒店、民宿等,推出100余項文化活動和近200項文旅促銷措施。上半年,益陽市接待游客2719.07萬人次,同比增長12.7%;實現(xiàn)旅游總收入250.53億元,同比增長10.22%。
到清溪“文學游”——
“在這里見識了文學和鄉(xiāng)村的完美融合”
7月24日至25日,“在世界文學地圖上發(fā)現(xiàn)清溪——漢學家、文學翻譯家走進清溪村”系列活動在益陽市赫山區(qū)謝林港鎮(zhèn)清溪村舉行。來自西班牙、荷蘭等國家的12位漢學家、文學翻譯家與湖南作家一道,開展文學交流。
西班牙漢學家高伯譯游覽清溪村后感慨:“在這里見識了文學和鄉(xiāng)村的完美融合。”
能讓一名外國友人發(fā)出如此感慨,清溪村究竟有何魅力?
清溪村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出生地,也是他創(chuàng)作《山鄉(xiāng)巨變》小說的背景地。近年來,清溪村開創(chuàng)“鄉(xiāng)村+文學+旅游”清溪模式。
清溪村吸引游客前來打卡的不僅僅是周立波故居、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和22座清溪書屋,還有接二連三的文學活動。
每周,“清溪伴讀”“讀書分享會”舉行;每月,“文約清溪 藝起振興”文學+系列活動舉辦;每半年,至少舉辦(承辦)一次大型文學活動。
清溪村不斷豐富文旅業(yè)態(tài),打造中國當代作家簽名版圖書珍藏館“一場沉浸式文學演出”、清溪劇院“一臺文學大戲”、茶子花街“一條文學特色街”、清溪書屋“一次文學微旅行”等四大精品文化項目。
在清溪畫廊,《山鄉(xiāng)盡歡顏》實景演出常態(tài)化上演,還原周立波回到清溪村與村民一起勞作的場景。在梁曉聲、曹文軒、劉震云清溪書屋,《人世間》《油麻地小學》《手機》等名著片段實景演繹,趣味十足。城步苗族自治縣茅坪鎮(zhèn)金興村調研組成員感嘆:“清溪村太有味了,文學味濃厚。”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清溪、了解清溪、擁抱清溪。今年上半年,中國人民大學等8批次500余名師生開展“到清溪 去讀書”游學活動。
到深山“清涼游”——
“這里是天然的空調房”
溯溪玩水,是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
7月29日,記者從桃江城區(qū)出發(fā),自駕約40分鐘來到位于桃江縣高橋鎮(zhèn)的羅溪瀑布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
隨著海拔提升,記者感到絲絲涼意。景區(qū)入口的環(huán)境監(jiān)測電子屏顯示:15時31分,溫度28℃,負氧離子每立方厘米4794個。景區(qū)溫度比城區(qū)低了5℃。
往深處走,植被遮天蔽日。拾級而上,水流聲愈發(fā)清晰,被譽為“湘中第一飛瀑”的羅溪瀑布呈現(xiàn)在眼前。清澈見底的水潭中,大人帶著小孩嬉戲;水淺的地方,游客支起天幕露營。
進入暑期,景區(qū)平均每天客流達3000多人次。羅溪避暑山莊、野在河川等民宿推出唱K、燒烤等活動,并為游客準備黃精燉雞宴、竹筍宴、“硒餐”等。
從益陽城區(qū)往西,越往西,森林覆蓋率越高,高山流水成就溯溪玩水的絕佳之地。
位于安化縣柘溪鎮(zhèn)的大溶溪,被群山環(huán)抱,兩公里的溯溪游道,沿溪而上、竹影搖曳,瀑布傾瀉而下激起層層水花。
18時許,仍有成群的游客泡在水里。他們把溪水當做冰箱,“冰”上大西瓜、啤酒、飲料等,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大快朵頤。
長沙游客陳甄自駕房車帶著家人前來避暑,準備待上一個星期。“這里是天然的空調房,吸一吸新鮮空氣,給身心放個假。”陳甄說。
“白天溯溪、采摘高山水果、坐游艇游雪峰湖,晚上住斯途·鳳凰嶼民宿,特別涼爽。”柘溪鎮(zhèn)黨委書記蔣朝暉介紹。
在益陽溯溪,不只有羅溪瀑布、大溶溪,還有鷹嘴石荒野溯溪露營地、桃江飛水巖瀑布、安化九龍池、六步溪國家森林公園等,絕大多數(shù)免費向游客開放。
到市井街巷“體驗游”——
“沉浸式體驗傳統(tǒng)技藝制作”
7月26日,2025中國新能源汽車拉力錦標賽大通湖段開賽。大通湖區(qū)順勢推出“跟著賽事游大通湖”活動,策劃多個配套活動:水果采摘節(jié)、“村廚”大賽、新能源車展銷會等,讓游客盡享一站式體驗。
益陽市持續(xù)豐富文旅新業(yè)態(tài)、新場景、新模式供給,讓游客深入體驗當?shù)仫L俗文化。
益陽明清古巷立足水運文化、市井民俗發(fā)展非遺體驗、文娛互動演藝等新業(yè)態(tài),持續(xù)“出圈”。在景區(qū)不到200米的古巷,聚集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制作烙畫,除了繪畫基礎,還要掌握烙筆的火候。握烙筆的手指用力過猛,就容易把葫蘆燒壞。”記者走進素墨藝術體驗館,主理人肖俊賢正在手把手教游客在葫蘆上制作素墨烙畫。
“來這里游玩非常有意思,我們可以沉浸式體驗傳統(tǒng)技藝制作過程。”游客李萌說。截至7月15日,明清古巷今年累計接待游客348萬余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2萬人次。
南縣探索“體育牽引、文旅唱戲”文旅融合發(fā)展。在不久前舉辦的2025年中國舟釣(路亞)公開賽中,賽事組委會策劃“跟著賽事品美食”活動,讓“觀舟釣賽事,品南縣小龍蝦”成為游客的連貫體驗。
沅江市用一湖碧水“潑”出夏日消費熱浪。在沅江市浩江湖畔的彩虹島景區(qū),水上飛人凌空起舞,大小黃鴨造型船悠游湖面,碰碰船在無動力區(qū)碰撞嬉戲。更有游客端起水槍,體驗快樂的“潑水節(jié)”。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