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8月12日訊(全媒體記者 鄭湘平 通訊員 李旭云)12日晚7時30分,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藝術人才培訓資助項目——常德漢劇高腔表演人才培訓結業匯報展演在岳麓區文化館舉行。聚光燈下,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青年演員陳雨晴以《劉海砍樵》里嬌俏的“胡大姐”亮嗓,然后笑意盈盈地串聯起整場活動。作為“東道主”代表,她的唱腔里裹著花鼓戲的甜,主持詞里帶著年輕人的活,把場子暖得恰到好處——這是她“全年無休”日常的一天,也是長沙戲曲青年們炎夏時光的縮影。
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排練廳里,移植劇目《琴·祭》的唱腔正一遍遍響起;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剛在8月5日完成濱江文化園的惠民演出專場,轉天便扎進排練廳,《昭君出塞》里的水袖翻飛、《宋江殺惜》里的念白鏗鏘,成了對抗暑氣的“興奮劑”。鄧茜、申楊、陳雨晴、朱程錦這幾位剛在長沙市杜鵑花青年戲劇大賽上摘得“十佳演員”的年輕人,汗濕的練功服能擰出半盆水,卻仍對著鏡子摳身段,“再來一遍”成了這個夏天最常聽見的臺詞。
化妝師正在給“大花臉”上妝。
苦中求樂,排練場里“兩岸猿聲啼不住”
采訪前的晚上,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的練功房飄出嗩吶聲。唐俊豪正站在窗邊練習,朱程錦推門進來,兩人相視一笑,又各自沉進自己的世界。
熱身后的朱程錦,韌帶拉伸的酸脹感剛漫上來,他突然甩開膀子,一串空翻旋過場中央。落地時帶起的風也只讓唐俊豪瞥了一眼,朱程錦盯著對方專注的側臉,突然勾住雙臂,弓起脊背,活脫脫一只“孫猴子”,嘴里還“吱吱呀呀”地嚷著,直往唐俊豪跟前湊。
嗩吶聲戛然而止。唐俊豪愣了一秒,隨即扔下嗩吶,也弓起身子,喉嚨里滾出“嗷嗚”的回應,兩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瞬間化身“兩只猴子”,在滿是汗水的地板上追跑打鬧。直到氣喘吁吁地靠在墻邊,朱程錦抹了把臉笑道:“天天翻跟頭,不得找點樂子?”
這樂子,藏在年復一年的重復里。戲曲行里有“生書熟戲”的說法:聽書要聽新故事,看戲卻偏愛熟唱段。于是,朱程錦的空翻要練到閉眼都能精準落地,陳雨晴練《采茶調》時,對著鏡子校準眼神,一句唱詞反復磨了幾十遍,直到尾音的轉音像沾了晨露般透亮;申楊的唱腔,光是起調,就從晨光熹微練到日頭當頂。
枯燥嗎?自然。但當朱程錦的空翻贏得唐俊豪的口哨,當陳雨晴的唱腔讓路過的老演員駐足點頭,這點枯燥便成了回甘。就像朱程錦在拿到“十佳演員”時說的:“花鼓戲的路,得用腳底板磨。”而這些排練場里的“無厘頭”,恰是給磨路的腳底板墊了塊軟布。
《思凡》演員正在化妝間整理妝容。均為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鄭湘平 攝
12日的排練廳里,常德漢劇高腔《思凡》的演員宋彬彬正對著鏡子甩念珠。烏黑的念珠甩過頭頂后,再穿過脖頸,然后“啪”地貼在胸前,分毫不差。她抿著唇又試了幾次,直到額角的汗珠滴在地板上,才直起身舒了口氣——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她已練了好幾個星期。
跨界舞臺,傳統里的“破圈”新意
若說陳雨晴跨界當主持人讓“花鼓戲一東”的“東家軍粉絲團”驚了一下,那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的濱江文化園惠民演出,則是讓戲迷們把眼睛瞪成了銅鈴。
時尚舞蹈《大展鴻圖》的音樂響起時,臺下有人指著臺上驚呼:“那不是演孫二娘的李賽珠嗎?”只見這位平日里耍槍弄棒的武旦,踩著動感鼓點舒展肢體,水袖功夫練就的柔韌身段,讓舞蹈多了份別樣的韻味;小品《真的假的》里,李凱阿龍的念白帶著湘劇韻白的頓挫,逗得臺下大爺拍著大腿笑;黃洋的獨唱《海闊天空》剛落,譚建國的《辣椒歌》就帶著湘味的潑辣飆起來,馬嘉玉唱《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時,臺下的小姑娘跟著晃手機燈,活像場小型演唱會。
器樂表演更是“混搭出了花”:陳藝與胡琪美的二胡拉《喜洋洋》時,弓法里藏著湘劇曲牌的影子;彭煜凌和伍譚東的嗩吶二重奏《精忠報國》,吹到高潮處,兩人竟比起了技巧,勁爆的鼓點混著傳統嗩吶的高亢,讓臺下的年輕人忍不住喊“再來一個”。
“這可不是瞎創新。”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鄧茜擦著汗解釋,“演員們私下里本就愛唱愛跳,粉絲也總問能不能看你們唱首流行歌。下鄉演出時,大爺大媽愛聽戲,年輕人卻愛湊來看新鮮,我們就把兩者揉一揉——先讓他們為‘李賽珠會跳舞’叫好,說不定下次就愿意坐下來聽她唱《武松打店》了。”
這些在練功房里磨出的功底——武旦的身段、老生的氣息、器樂演員對節奏的拿捏——到了跨界舞臺上,反倒成了藏不住的底氣。就像陳雨晴既能把花鼓戲唱得甜糯,也能把主持詞說得流利,骨子里的“戲味”,讓她在任何舞臺上都站得穩。
這個炎夏,鑼鼓聲、唱腔、笑聲混在一起,成了長沙戲曲最鮮活的注腳——年輕人在重復里打磨功底,在歡騰里消解枯燥,在跨界里連接傳統與當下。就像朱程錦說的:“腳踏實地,才能讓花鼓戲走得更遠。”而這每一滴落在練功房地板上的汗,每一次“無厘頭”的打鬧,每一場跨界嘗試,都是給傳統戲曲續上的新生命力。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