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8月18日訊(全媒體記者 周叢笑 通訊員 姚莎)推進全民閱讀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的閱讀方式、閱讀內容都在發生著變化,對閱讀書刊、閱讀設施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為更好地了解長沙市民的閱讀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國家統計局長沙調查隊在全市范圍內發放問卷,并走訪部分書店,開展深入調研。近日出爐的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閱讀蔚然成風,電子閱讀運用廣泛,但在閱讀配套設施、讀書宣傳活動上仍需加大推進力度。
數據見證 “增長文化知識”成市民閱讀主要目標
國家統計局長沙調查隊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長沙每天都有閱讀習慣的居民達89%,其中,46%的調查對象每天閱讀時間在1小時以內,38%的調查對象每天閱讀時間在1—2小時,5%的調查對象每天閱讀時間在2小時以上,最受歡迎的書籍分別為文學藝術類(62.5%)、生活實用類(47.5%)和經濟科學類(37.5%)。
近年來,長沙積極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如開福區通過館校共建、流動書吧、社區共讀等創新形式提高市民閱讀參與度。長沙地鐵湖南大學站打造6位風格各異的AI薦書智能推薦官,圍繞“煙火、文旅、歷史、美食、快樂、科技”等文化主題為乘客制定個性化書單并提供智慧伴讀,推動全民閱讀向縱深發展,讓書香浸潤城市的每個角落。
閱讀目的高度趨同——58%的市民坦言首要目標是“增長文化知識”,緊隨其后的是了解時事(52%)與提升專業素養(50%)。“閱讀不僅是獲取信息,更是一種對抗浮躁、守護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笔茉L市民劉先生如是說。
盡管不同個體對于閱讀的理解和選擇存在差異,但在閱讀目的上基本達成一致,“增長文化知識”成為長沙市民閱讀的主要目標。
指尖革命 電子閱讀重塑城市閱讀版圖
閱讀方式正經歷深刻變革。從日常閱讀方式來看,55%的市民首選電子閱讀,紙質書則以45%的占比穩守半壁江山。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閱讀方式正被更為廣泛地應用于日常閱讀活動中,尤其是在年輕人群體中,這種現象更為顯著。
“相較于紙質書,電子書優勢明顯,其信息來源廣泛、內容豐富,獲取過程便捷,信息檢索也十分便利。同時,電子書大多收費低廉甚至免費,還能輕松進行復制、粘貼與分享操作。”家住岳麓區的王女士每天坐地鐵上下班,路途中,她會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隨時閱讀,讓碎片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很好地契合了現代社會高效、快捷的工作與生活模式。
調查顯示,成本因素同樣推動電子閱讀普及。55%的市民年均閱讀支出控制在500元內,15%的人甚至實現“零成本閱讀”。市民獲取圖書資源的主要途徑為“購買和訂閱”“各類場所及網上免費閱讀”“圖書館借閱”,占比依次為47.5%、45%、7.5%。公共圖書館借閱、網上免費資源與低價電子訂閱,共同構筑了長沙市民觸手可及的“閱讀普惠網”。
破局之道 讓書香浸潤城市的每一處角落
調查顯示,長沙市民在閱讀時間的分配上呈現出以下特點:早晨8時前,極少有市民進行閱讀;上午9—12時進行閱讀的居民僅占2.5%;下午12—17時閱讀的市民同樣為2.5%。當城市進入夜晚模式,閱讀迎來高峰。72.5%的市民選擇在17時至22時進行閱讀,22時后仍有22.5%的“挑燈夜讀者”。時間高度集中也暴露空間短板:高達90%的閱讀行為囿于家庭空間。
隨著人們閱讀需求越來越高,對閱讀場所設施配置改進的渴求清晰可見:75%的市民呼吁增加閱讀空間,65%的市民期盼改善環境并增加配套服務,25%的市民建議延長公共圖書館和書店的開放時間?!跋M叱黾议T也能找到一盞安靜閱讀的燈。”一位上班族的愿望代表了普遍心聲。
如何讓閱讀之光點亮城市更多角落?不少市民建議空間再造,探索在酒店大堂、公園休憩區、銀行等候區、地鐵站點等公共空間嵌入“微型書吧”,打造“轉角遇到書”的便利體驗;推動圖書館、社區書屋等場所延長夜間及周末開放時間,匹配市民“黃金閱讀時段”;激活共享藏書樓、民間書院、居民活動中心等平臺載體,促進閱讀資源和社會空間的深度融合,讓星城真正成為一座“不打烊”的書香之城。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