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張運富
初秋黃昏,桑植縣澧源鎮高家坪社區的小廣場上格外熱鬧。土家族的擺手舞、苗族的蘆笙舞、白族的杖鼓舞輪番上演,乘涼的群眾有說有笑,孩子們追逐嬉戲這動人的場景,正是桑植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最生動的注腳。
作為多民族聚居區,桑植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走出了一條“紅色鑄魂促團結、綠色發展共繁榮、民生改善聚民心”的特色發展之路。
紅色鑄魂,構筑共有精神家園
每到周末,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12歲的白族小姑娘熊雨馨都會為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講述90年前各族兒女共同長征的故事。作為紀念館的“小小紅色宣講員”,她已為2萬多人次講解。
桑植縣深挖紅色資源,構建起“一部史、一首歌、一群人、一家親”民族團結敘事體系。講好“一部史”:深入挖掘桑植紅色革命史和民族融合史;唱響“一首歌”:以國家級非遺“桑植民歌”為載體,持續舉辦民歌音樂周、村歌賽;銘記“一群人”:選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中國好人”等先進典型;傳承“一家親”:組織編印《桑植縣民族團結小故事集》,記錄土家族獵戶救助紅軍傷員、白族群眾為長征隊伍當向導等真實故事。
走進洪家關白族鄉,特色民居上“中華民族一家親”主題墻繪十分醒目。近年來,桑植縣投入逾3.9億元,構建“一帶兩心、智慧多點”的全域紅色旅游格局,重點打造劉家坪長征小鎮、洪家關紅色小鎮等核心項目。打造“紅色研學·我的長征路”品牌,建成紅色研學基地23處,年培訓學員超5萬人次。
綠色發展,特色產業鋪就共同富裕路
初秋時節,走進人潮溪鎮茶園,層層疊疊的茶壟間,各族茶農們正忙著采摘秋茶。“以前種玉米土豆,一年收入不到5000元,現在5畝白茶園年收入有4萬多!”茶農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作為國家級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桑植白茶”2024年產值達7.93億元,較2020年增長177.2%,帶動1.2萬名各族群眾增收。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桑植,“三葉兩材”(茶葉、煙葉、粽葉、食材、中藥材)特色產業鋪就了各族群眾的共富路。煙葉種植3.93萬畝,煙農收入達1.54億元,人均年收入超16萬元;全縣粽葉產量14億片,產值3億元,銷量占據全國市場80%份額;中藥材種植面積30萬畝;寨外云田公司蔬菜示范基地新增出口創匯12萬美元,成為張家界最大蔬菜出口基地。
一泓清水出深山,一條產線富桑梓。今年1月下旬,首款標識“張家界八大公山”的天然飲用水上市,成為桑植縣“綠色發展”的鮮活樣本。桑植水質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入選“中國好水”名錄。2022年引進的農夫山泉項目全面投產后年產值可達25億元以上。如今,桑植飲用水產業帶動縣域GDP增長2.1個百分點,水源經濟已占全縣GDP的19.3%,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
新能源產業發展提速,龍鶴風電、九十九尖風電場項目將于今年實現并網發電,年產值超1億元。在劉家坪白族鄉,巨大的風機葉片與特色民居相映成趣,“風電小鎮”正成為桑植綠色發展的新名片。“我們守護的不僅是這片綠水青山,更是子孫后代的‘綠色銀行’。”鄉黨委書記張毅如是說。
民生共享,各族群眾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8月18日,走進利福塔鎮金家臺村,村道寬敞平整,房屋錯落有致,庭院干凈整潔,小花園、小菜園生機勃勃。村黨支部書記張亞莉介紹,村里推行的黨群共建、產業共富、平安共創、生態共護、文明共享“五圖共治”模式,讓各族群眾在產業發展、鄉村治理中緊密合作,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顯著增長,“五圖共治”治理品牌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優秀案例。
桑植縣在城鄉建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領域持續發力,讓創建成果惠及各族群眾。實施城市更新,2024年實施城鎮化建設項目20個,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9個,新建城區污水管網37公里。桑植縣成功入選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全省示范縣之一。
民族團結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讓各族群眾共享美好生活。八大公山鎮的土家族村民彭玉文通過鄉鎮衛生院的遠程診療系統,在家門口就能享受縣級專家服務;馬合口學校建成“民族文化長廊”,各族學生共同學跳仗鼓舞、擺手舞,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五道水鎮芭茅溪村,“紅色研學+民族手工藝”培訓讓1200余名婦女實現居家就業,手工藝品年銷售額突破800萬元。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