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8月20日訊(見習記者 彭美涵 鄧湘蓉 全媒體記者 王士雄)田間地頭的秸稈如何“變廢為寶”?今日上午,長沙縣農業農村局在黃花鎮蔣軍廟舉辦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現場演示會,推廣秸稈低茬收割碎草還田、翻耕覆蓋及離田利用等技術。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相關負責人,各鎮(街)農辦主任、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種糧主體等50余人參會。
今年以來,長沙縣緊扣省、市部署要求,因地制宜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目前已建成秸稈收儲運中心2個、收儲運網點17個、綜合利用展示基地3個,配備收割機494臺、打捆機89臺、翻耕機械580臺。通過發展離田就地飼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等利用途徑,逐步構建起可持續的秸稈資源化利用模式。
“今年新建的飼料化生產線,可將秸稈加工成營養飼草,以600元/噸的價格直供周邊養牛大戶。”演示現場,新型農機裝備集中亮相,包括秸稈埋茬旋耕機、油菜一體機、秸稈粉碎還田機、水稻收割打捆一體機等,讓參會者感受到秸稈資源化的潛力。
(黃花鎮蔣軍廟,農機在進行秸稈綜合利用演示。彭美涵攝。)
這場從“廢棄物”到“草寶貝”的轉變,不僅從源頭減少了秸稈焚燒帶來的空氣污染,也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發展。據悉,長沙縣今年力爭完成秸稈低茬收割碎草還田12萬畝、翻耕覆蓋14.25萬畝、秸稈離田10萬畝,離田利用量達3萬噸,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將提升至95%,為長沙縣農業綠色轉型和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動能。
長沙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總農藝師周川表示,該縣將持續以省農業農村廳部署為指引,以農機裝備升級為支點,推動秸稈綜合利用高質量發展,為全省農業綠色循環發展貢獻“星沙經驗”。
責編:李梓瀟
一審:李梓瀟
二審:胡杏子
三審:蔣玉青
來源:華聲在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