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在詩歌中有一種表達方式是說反話,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副反話對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月,一位名叫林靖光的官員在出任易州時,為了自我警醒,也為提醒他人,便在衙門書室內題寫了一副對聯:“偶因洗硯一染指;除卻栽花不折腰。”
我們知道“染指”和“折腰”本來是帶貶義的詞,林靖光卻將它們點石成金。“染指”的典故出自《左傳》,“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這個故事是說,春秋時期,某天鄭靈公宴請大臣們吃甲魚,但故意不給貴戚子公吃,子公很尷尬,就伸出手指蘸了點兒湯,嘗嘗味道后憤然離席。后來就用“染指”來比喻獲取非分之利。而林靖光筆下的“染指”,此刻卻被洗硯池的清水洗盡了世俗與戾氣。在他看來,指尖沾的是墨香,而非鼎中羹湯;心里牽掛的是筆底波瀾,而非非分之利。
下聯的“折腰”,則透出更堅毅的文人風骨。李白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狂傲,盡吐胸中憤懣;陶淵明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決然,割舍浮名,守護心靈凈土;林靖光用只會向花草折腰的姿態,表明自己不會被權勢利益壓倒的決心。三者姿態各異,但那種不屈的風骨,卻一脈相承。
這副楹聯的妙處,就在于將世俗眼中的“貶義”化為精神上的“褒揚”,與“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將“染指”與“折腰”二詞,以洗硯、栽花的文人雅事反轉出新意,既有文人雅趣,更有良吏清風。怎能不說妙呢。
策劃/王華玉 張嘉詩
拍攝、文案/張嘉詩
剪輯/高依婷(實習生)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