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心區城南路街道燕子嶺社區黨員戶外庭院匯聚各方力量化解基層治理難題。張福芳 攝
張福芳 胡 正
清晨7時,長沙市天心區赤嶺路街道白沙花園小區的“紅色管家”張建國就開始了一天的巡查。這位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如今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小區“黨員樓棟長”。
“過去樓道堆物沒人管,現在黨員帶頭清理、物業配合、業委會監督,難題迎刃而解。”張建國指著煥然一新的單元門笑著說。
這樣的轉變,正是天心區探索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縮影。
近年來,該區創新構建“社區黨組織-小區(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體系,通過機制創新、隊伍賦能、服務升級“三部曲”,讓昔日矛盾頻發的“問題小區”蛻變為和諧宜居的“和美家園”。
機制創新:從“無人管”到“協同治”的制度突圍
走進位于青園街道井灣子社區的山水洲城小區,AI智能門禁無聲地識別著歸家的居民;黨群服務中心的展墻上,鄰里互助的溫情故事靜靜流淌;提質后的中心花園里,老人們在綠蔭下悠閑漫步。
這個擁有18年歷史的老舊小區,正通過創新實踐“黨建+五方共治”治理模式,上演著一場精彩的“逆生長”,蛻變為長沙基層治理創新的一張閃亮名片。
“我們過去是‘三國演義’,業委會、物業、業主三方常常鬧得不可開交。現在街道社區指導、小區黨支部牽頭成立了‘五方共治聯盟’,大家真正成了一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采訪時,該小區黨支部書記傅澤星道出變革的核心。
“五方共治聯盟”中,小區黨支部擔當“紅色管家”,把握方向,引領全局;業委會作為“規則管家”,主導制定和修訂小區管理規約、議事規則;監事會履行“陽光管家”職責,全程監督財務收支、決策執行,確保公開透明;物業服務企業發揮“專業管家”優勢,提供高效、優質的日常服務;居民“三長”代表成為“溫情管家”,積極反映訴求,參與矛盾調解,促進鄰里和睦。
近兩年來,小區通過該制度高效解決了電梯更新、北門停車位改造、西門標準化電動自行車棚建設、樓道及電梯廳提質等23項重大民生事項,業主平均參與率高達85%。
隊伍賦能:從“單人舞”到“大合唱”的力量聚合
在城南路街道白沙路119號的老舊小區里,總能看到一個身穿紅馬甲、臂戴紅袖章的清瘦身影——70歲的凌捷。
這位累計志愿服務6000小時的老人,用共產黨員的初心和“紅五老”志愿者的熱忱,織就了一張基層治理的“溫情網”。
在社區治理中,她是出了名的“鐵腳板+婆婆嘴”。面對頂樓違建糾紛,她連續7天上門調解,最終用“遠親不如近鄰”的樸實話語化解積怨;發現獨居老人抑郁,她每天送去熱飯熱菜,用陪伴打開心結;居民家漏水,她打著手電幫助居民測查漏水問題……一件件,一樁樁居民眼中的“麻紗事”,凌捷總是耐心幫忙解決。
“年輕人忙事業,我們這些老同志更要守護好共同的家園。”凌捷牽頭組建“紅五老”志愿服務隊,如今已發展出多支特色分隊。“廉花藝術團”用花鼓戲傳唱清廉家風,“巡街六組”十年如一日守護社區平安,“義務導游團”在簡牘博物館講述湖湘文化。
城南路街道燕子嶺社區志愿者王麗云,在社區幫助下,把自家小院改成黨員戶外庭院,吸引越來越多志愿者參與到小區治理中。
“城南路街道屬于典型的老城區,老舊小區較多,一般無物業管理,停車難、屋頂漏水、管道堵塞等老舊小區的‘頑疾’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也容易引發矛盾。”王麗云說。
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街道以人緣、地緣為依據,按照“就近、就熟”原則,綜合所轄范圍、黨員群眾數量、物業管理、院落設置和分布情況等,劃分72個實體或者虛擬院落“微網格”,引導相關單位參與進來,共建共治共享。
服務升級:從“被動應”到“主動創”的治理躍遷
“以前跟物業反映問題,拖了很久還沒解決。現在小區黨支部和業委會牽頭協商、監督物業處理事情,小區確實好大變化咧。”先鋒街道新宇社區山水嘉園小區居民李先生感慨。
先鋒新宇奧萊名苑聯合小區黨支部積極拓展調解服務,將其延伸到小區,成立了以歐陽新宇為首席調解員的“細宇調解室”,通過“五心四解”工作法,成功化解矛盾、解決糾紛40余起。
近年來,新宇社區黨總支發揮“紅色”力量,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一方面把支部建在小區,另一方面,各小區黨支部圍繞“一支部一實事”項目,將黨群活動與便民服務送至居民“家門口”,化解居民諸多煩心事。
基層治理的現代化轉型,關鍵在于實現三個根本性轉變:在服務理念上,從“等訴求上門”變為“送服務到家”;在供給方式上,從“政府大包大攬”轉向“社會協同共治”;在長效機制上,從“運動式整治”升級為“可持續生態”。
正如桂花坪街道新園社區老黨員李衛國所說:“過去我們是‘滅火隊’,哪里冒煙撲哪里;現在成了‘保健醫生’,天天給小區做體檢。”
這生動詮釋了治理邏輯的深刻變革——通過黨建這根“紅線”,串起資源整合的“珍珠鏈”,織就民情響應的“互聯網”,最終構建起“需求先知、服務前置、幸福可感”的治理新格局。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